王朔小说的价值观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2页 |
| ·文本研究 | 第7-9页 |
| ·后现代主义研究 | 第9-10页 |
| ·影视作品研究 | 第10页 |
| ·价值观研究 | 第10-12页 |
| 2 王朔小说的创作背景分析 | 第12-19页 |
| ·转型时期的中国 | 第12-15页 |
| ·社会土壤发生改变 | 第12-14页 |
| ·文化土壤发生改变 | 第14-15页 |
| ·王朔小说对转型时期大众阅读需求的呼应 | 第15-19页 |
| ·世俗化的小说内容 | 第16-17页 |
| ·市民价值观的体现 | 第17-19页 |
| 3 王朔小说的基本价值观分析 | 第19-28页 |
| ·本色的真实 | 第19-21页 |
| ·真实生活的印记 | 第19-20页 |
| ·“顽主”的真实 | 第20-21页 |
| ·复杂人性的探索 | 第21-24页 |
| ·丑陋的人性 | 第21-22页 |
| ·善恶交织的人性 | 第22-24页 |
| ·人性的压抑与扭曲 | 第24-28页 |
| ·《动物凶猛》:体制对身心的压抑 | 第24-25页 |
| ·《我是你爸爸》:父亲、学校对孩子的压抑 | 第25-26页 |
| ·《看上去很美》:成人对于儿童的压抑 | 第26-28页 |
| 4 王朔小说价值观的演变 | 第28-35页 |
| ·与主流价值观暗合 | 第28-30页 |
| ·对调侃底线的坚守 | 第28-29页 |
| ·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 | 第29-30页 |
| ·价值观的转变 | 第30-35页 |
| ·对死亡的另类阐释 | 第31-32页 |
| ·价值观转变的原因 | 第32-35页 |
| 5 王朔小说影响力的消长 | 第35-42页 |
| ·王朔小说的影响力 | 第35-37页 |
| ·小说的语言风格被模仿 | 第35-36页 |
| ·小说人物的人生哲学被复制 | 第36-37页 |
| ·王朔小说影响力消减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 ·以牟利为目的导致小说的文学性被弱化 | 第37-39页 |
| ·缺乏能改编成影视剧的精品 | 第39-40页 |
| ·闹剧式的表演使读者厌烦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