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8页 |
·重金属的环境污染 | 第13-14页 |
·重金属定义及其污染特点 | 第13页 |
·国内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4-16页 |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 第15页 |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植物的危害 | 第15-16页 |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16页 |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污染防治 | 第16-18页 |
·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源头控制 | 第16-17页 |
·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工程治理 | 第17-18页 |
·消减底泥中的重金属 | 第18页 |
·水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 第18-21页 |
·稀释法、换水法 | 第18页 |
·化学混凝、吸附法 | 第18-19页 |
·离子还原、交换法 | 第19-20页 |
·电修复法 | 第20页 |
·生物修复法 | 第20-21页 |
·真菌的介绍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 第21-27页 |
·真菌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真菌细胞壁和他们的主要组成 | 第22-24页 |
·真菌生物吸附剂 | 第24-25页 |
·真菌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 第25-27页 |
·改性材料吸附重金属废水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各种改性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 | 第28-36页 |
·接枝技术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酸改性技术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其他改性技术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影响吸附的因素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36-3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7-38页 |
第2章 白腐真菌改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质 | 第38-46页 |
·前言 | 第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3页 |
·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38页 |
·菌种来源 | 第38-39页 |
·培养基 | 第39页 |
·灭菌 | 第39-41页 |
·接种 | 第41-42页 |
·菌丝球的培养 | 第42页 |
·表面改性 | 第42页 |
·Zeta 电位的变化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电镜分析 | 第43页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Zeta 电位测量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3章 聚乙烯亚胺改性白腐真菌对 Cr(Ⅵ)废水的吸附研究 | 第46-60页 |
·前言 | 第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9页 |
·仪器和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菌种来源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菌丝球的培养 | 第47页 |
·吸附研究 | 第47-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pH 对吸附的影响 | 第49-52页 |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52-54页 |
·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4-56页 |
·Langmuir 与 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模拟 | 第56-57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7-58页 |
·吸附机制研究 | 第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