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曙光油田杜66块火烧油层地质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创新点摘要第7-11页
前言第11-14页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内容及方案第12-13页
   ·主要认识第13-14页
第一章 概况第14-17页
   ·油田地理及自然条件简况第14页
   ·开发历程及现状第14-17页
     ·开发历程第14-15页
     ·开发现状第15-16页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第17-45页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第17-19页
     ·地层层序第17页
     ·对比标志及层组划分第17-19页
   ·构造第19-20页
     ·构造形态第19-20页
     ·断层发育及圈闭第20页
   ·沉积特征第20-26页
     ·沉积背景与沉积模式第20-22页
     ·沉积微相划分第22-24页
       ·水下分支流河道微相第23页
       ·分支流河口坝微相第23页
       ·分流间微相第23页
       ·前缘薄层砂微相第23-24页
     ·微相展布第24-26页
   ·储层特征第26-34页
     ·储层砂体分布特征第26-27页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7-31页
       ·储层岩性第27-31页
       ·储层岩石矿物组成与结构第31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31-32页
       ·平面物性第31页
       ·纵向物性第31-32页
     ·储层的成岩及储集空间第32页
       ·储层的成岩作用第32页
       ·储集空间类型第32页
       ·孔隙结构特点第32页
     ·储层粘土矿物第32-33页
       ·粘土矿物类型及形态第32-33页
       ·粘土矿物的成因及分布第33页
     ·储层润湿性第33-34页
   ·隔夹层特征第34-38页
     ·泥岩夹层分布特征第34-35页
       ·连续稳定型泥岩—层状分布第34页
       ·不连续、不稳定型泥岩—楔状分布第34页
       ·封堵型泥岩——格架式第34-35页
     ·隔层分布特征第35页
     ·隔夹层岩性第35-38页
   ·储层岩石及流体热物性第38-39页
     ·导热第38页
     ·比热第38-39页
     ·热膨胀系数第39页
     ·热扩散第39页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第39-43页
     ·油层平面展布第39-43页
     ·油层纵向展布及油藏类型第43页
   ·原油性质第43-44页
   ·油藏压力与温度第44页
   ·储量计算第44-45页
第三章 火烧油层油藏工程设计第45-63页
   ·油藏工程设计原则第45页
   ·物理模拟研究结果第45-46页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与生产历史拟合研究第46-49页
     ·软件的选择第46页
     ·模型的建立第46-48页
       ·坐标和网格第46-47页
       ·参数的选择第47-48页
     ·历史拟合第48-49页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研究第49-50页
     ·层系确定的原则第49页
     ·层系确定结果及依据第49-50页
   ·开发方式研究第50-52页
   ·井网、井距的确定第52-53页
     ·确定的原则第53页
     ·合理井网井距的确定第53页
   ·参数优选第53-63页
     ·点火时间第54-55页
     ·注气速度的确定第55-59页
     ·掺水量的确定第59页
     ·排液量优选第59页
     ·注入压力第59-61页
     ·湿式燃烧时机的选择第61页
     ·风水比(掺水量)的确定第61-63页
第四章 总体开发部署及指标预测第63-64页
   ·部署原则第63页
   ·部署结果第63页
   ·开发指标预测第63-64页
第五章 方案实施要求第64-68页
   ·资料录取第64-65页
   ·监测系统第65-68页
     ·火烧油层的监测项目第66页
     ·火烧油层的监测第66-67页
     ·对地面工程要求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详细摘要第72-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朝阳沟油田十区块扶余油层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复杂地表地区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