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 图表目录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系统动力学在土地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总结与评述 | 第16-18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19-20页 |
| ·系统论 | 第19页 |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9-20页 |
|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 第20页 |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0-21页 |
|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1-23页 |
| 3 柳州市概况及研究资料 | 第23-26页 |
| ·柳州市自然地理条件 | 第23页 |
| ·柳州市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25页 |
| ·资料来源 | 第25-26页 |
| 4 柳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6-35页 |
| ·柳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 第26-27页 |
| ·柳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27-29页 |
| ·柳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5页 |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0页 |
| ·主成分分析过程 | 第30-31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 5 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35-52页 |
| ·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SD模型设计 | 第35-37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SD模型的建模目的及系统边界 | 第35页 |
| ·模型结构设计 | 第35-37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SD模型子系统反馈机制构建 | 第37-41页 |
| ·人口子系统 | 第37-38页 |
| ·土地子系统 | 第38页 |
| ·经济发展子系统 | 第38-40页 |
| ·能源与碳排放子系统 | 第40-41页 |
| ·建立系统存量流量图及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41-44页 |
| ·绘制存量流量图 | 第41页 |
| ·系统主要反馈回路 | 第41-43页 |
| ·模型主要方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44-47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 | 第47-52页 |
| ·不同政策导向下的仿真情景设定 | 第47-50页 |
| ·动态仿真结果 | 第50-52页 |
| 6 柳州市动态仿真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52-59页 |
| ·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结果评价 | 第52-54页 |
| ·可控变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第54-57页 |
| ·实现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建议 | 第57-59页 |
| 7 结语 | 第59-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创新之处 | 第60页 |
| ·文章的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一:模型符号定义 | 第65-67页 |
| 附录二:SD模型主要方程式 | 第67-70页 |
| 附录三:模型主要因果树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