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1 胡杨林概述 | 第11-14页 |
| ·胡杨 | 第11-12页 |
| ·胡杨林的生态分布 | 第12-14页 |
| 2 植物内生真菌简介 | 第14-16页 |
| ·植物内生真菌定义 | 第14-15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概念 | 第15-16页 |
| ·植物内生酵母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3 酵母菌现代分类技术进展 | 第16-21页 |
| ·生理生化分类法 | 第16-17页 |
| ·快速鉴定试剂盒 | 第17页 |
| ·核糖体 DNA 鉴定法 | 第17-20页 |
| ·基于指纹技术的酵母鉴定 | 第20-21页 |
| 4 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案 | 第22页 |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塔河废弃古河道胡杨内生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 第24-46页 |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24-31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5-31页 |
| 二、结果 | 第31-43页 |
| 1 酵母菌的菌落形态及细胞形态观察 | 第31-35页 |
| 2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35-38页 |
| 3 酵母菌的分子遗传学鉴定结果 | 第38-43页 |
| 三、讨论 | 第43-46页 |
| 第三章 一株酵母菌新种 Sporobolomyces tograknsis 的分离与鉴定 | 第46-53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1 样品的采集 | 第46页 |
| 2 试剂 | 第46页 |
| 3 仪器设备 | 第46页 |
| 4 培养基 | 第46-47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 1 酵母的分离纯化 | 第47页 |
| 2 酵母的形态学观察 | 第47-48页 |
| 3 酵母菌的生理生化检测 | 第48页 |
| 4 酵母的分子遗传鉴定 | 第48页 |
| 三、结果 | 第48-53页 |
| 1 酵母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48-49页 |
| 2 酵母的生理生化结果 | 第49-50页 |
| 3 酵母的分子遗传鉴定结果 | 第50-52页 |
| 4 讨论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从塔河废弃古河道胡杨林分离的新属新种 Tarimoccocus tograknsis 的精确分类学鉴定 | 第53-74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 1 样品来源 | 第53页 |
| 2 模式菌株 | 第53页 |
| 3 培养基 | 第53-54页 |
| 4 生化试剂 | 第54页 |
| 5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 6 引物 | 第54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54-63页 |
| 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54-55页 |
| 2 表型特征的分析 | 第55-60页 |
| 3 遗传型特征的分析 | 第60-63页 |
| 三、结果 | 第63-73页 |
| 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63页 |
| 2 形态学特征 | 第63页 |
| 3 生长特征 | 第63-64页 |
| 4 生理生化测定 | 第64-66页 |
| 5 细胞化学组分的测定 | 第66-69页 |
| 6 遗传型特征 | 第69-73页 |
| 四、讨论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 一、结论 | 第74-75页 |
| 二、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缩写表 | 第85-86页 |
| 附件 | 第86-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 第90-92页 |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