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岩石力学参数工程折减研究 | 第11-13页 |
| ·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 第13-14页 |
| ·可视化仿真技术及其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及其工程折减 | 第19-38页 |
| ·试验制备 | 第19-20页 |
| ·试验内容和结果 | 第20-29页 |
| ·密度试验 | 第20页 |
|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第20-22页 |
|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第22-24页 |
| ·三轴试验 | 第24-29页 |
| ·岩石力学参数的工程折减 | 第29-37页 |
| ·岩体质量分类RMR值 | 第30-32页 |
| ·新Hoek-Brown强度准则 | 第32-33页 |
| ·新Hoek-Brown准则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3-35页 |
| ·参数工程折减结果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采空区三维几何建模及其信息 | 第38-45页 |
| ·获各琦铜矿空区群现状 | 第38-39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 ·建立方法 | 第39-40页 |
| ·采空区几何模型 | 第40-41页 |
| ·采空区信息 | 第41-44页 |
| ·采空区三维分布 | 第41-43页 |
| ·采空区体积 | 第43页 |
| ·采空区高度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70页 |
| ·数值模拟方法和软件的选择 | 第45-47页 |
| ·模拟方法 | 第45-46页 |
| ·模拟软件 | 第46-47页 |
| ·采空区三维几何模型处理 | 第47-48页 |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 ·3DMINE-MIDAS/GTS-FLAC3D的耦合建模方法 | 第48-49页 |
| ·数值模型 | 第49-51页 |
| ·模型约束条件及开挖步骤 | 第51-52页 |
| ·模型岩体力学参数 | 第52页 |
| ·计算结果和稳定性分析 | 第52-68页 |
| ·顶板沉降分析 | 第52-57页 |
| ·应力场分析 | 第57-66页 |
| ·塑性区分析 | 第66-67页 |
| ·采空区稳定性等级评定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采空区变形失稳动态过程可视化仿真 | 第70-86页 |
| ·EnSight软件系统 | 第70-72页 |
| ·可视化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 ·FLAC3D与EnSight的耦合建模方法 | 第72页 |
| ·分步数值计算 | 第72-73页 |
| ·分步计算结果中数据的导出 | 第73页 |
| ·数据转换 | 第73-74页 |
| ·EnSight中模型生成 | 第74页 |
| ·周边地质体动态响应过程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74-80页 |
| ·地表位移矢量的动态变化 | 第74-76页 |
| ·地表移动速度矢量的动态变化 | 第76-77页 |
| ·周边地质体的位移等值面动态变化 | 第77-79页 |
| ·周边地质体的位移矢量与位移等值线动态变化 | 第79-80页 |
| ·典型采空区变形失稳动态过程仿真结果和分析 | 第80-85页 |
| ·位移矢量与等值线动态变化 | 第80-83页 |
| ·位移等值面动态变化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创新点 | 第87页 |
| ·展望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