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形成与“苏马”文论渊源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1-15页 |
第一章 二十年代的红色绽放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红色软武器——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范畴 | 第15-20页 |
一、光亮和影子:十月革命的胜利所带来的 | 第16-17页 |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滞后性 | 第17-18页 |
三、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中国的源起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拉普”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 第20-25页 |
一、“创作方法”的诞生 | 第21-22页 |
二、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 | 第25-45页 |
第一节 文学意识形态论在中国的明确提出与发展 | 第25-28页 |
第二节 苏联文艺论战与中国“革命文学”论争 | 第28-35页 |
第三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 第35-39页 |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界说 | 第35-37页 |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 第37-39页 |
第四节 当代文学属性论管窥 | 第39-45页 |
一、审美意识形态论及文学属性之我见 | 第40-43页 |
二、新时代语境下马克思文学观管见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三十年代初普列汉诺夫文艺观的影响 | 第45-57页 |
第一节 艺术起源论及社会关系说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功利主义艺术观 | 第49-52页 |
第三节 艺术阶级性及其阶级斗争决定论 | 第52-54页 |
第四节 艺术特质说——形象反映论 | 第54-57页 |
第四章 “现实主义”中国之旅 | 第57-83页 |
第一节 “现实主义”在古今中外 | 第57-62页 |
一、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 第58-60页 |
二、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 | 第60-62页 |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中国之路 | 第62-78页 |
一、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选择 | 第62-66页 |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引进 | 第66-71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 | 第71-78页 |
第三节 批判现实主义 | 第78-83页 |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 | 第78-80页 |
二、批判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 第80-83页 |
第五章 40-50 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第83-94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的产生与引进 | 第83-86页 |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拉普”派的反拨 | 第83-84页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亮相中国 | 第84-86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苏两国的发展 | 第86-90页 |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演变为“中马”文论的雏形 | 第86-89页 |
二、出于政治原因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否定论 | 第89-90页 |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当代意义的反思 | 第90-94页 |
第六章 50-80 年代苏联文艺学对中国的影响 | 第94-109页 |
第一节 毕达可夫及其《文艺学引论》的影响 | 第94-105页 |
一、文艺理论体系框架的搭建及其本质论观点 | 第96-98页 |
二、对审美感及社会生活的重视 | 第98-100页 |
三、文学的人民性 | 第100-102页 |
四、文学的阶级斗争决定论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80 年代文艺理论的繁荣 | 第105-109页 |
第七章 结论:中国现代文论概念体系的发展前景 | 第109-129页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论概念体系的话语张力 | 第110-119页 |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科学完整性 | 第110-113页 |
二、中国“经世致用”的哲学观及其持续实用性 | 第113-114页 |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实践运用性 | 第114-116页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及其包容吸纳性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当代“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发展方向 | 第119-12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第119-121页 |
二、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总导向 | 第121-122页 |
三、以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 | 第122-124页 |
四、以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补充 | 第124-126页 |
五、马克思生态美学建构的实践意义 | 第126-129页 |
注释 | 第129-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