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一、绪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 文献评述和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1.文献评述 | 第14-16页 |
2.理论基础: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及其演化思想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四)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二、专业市场系统架构的理论分析 | 第21-30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主体 | 第21页 |
2.主体适应度 | 第21-22页 |
3.复杂适应 | 第22页 |
4.适应策略/规则 | 第22页 |
(二) 专业市场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 第22-24页 |
1.专业市场系统的内涵与适应性 | 第22-23页 |
2.专业市场系统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三) 专业市场系统的架构及数学描述 | 第24-30页 |
1.专业市场系统的基本点分析 | 第24-26页 |
2.专业市场系统的基本架构 | 第26-27页 |
3.专业市场系统的数学描述 | 第27-30页 |
三、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专业市场演化:机制与过程 | 第30-42页 |
(一) 专业市场系统的演化机制 | 第30-35页 |
1.自学习机制 | 第30-31页 |
2.协同互动机制 | 第31页 |
3.组织机制 | 第31-32页 |
4.涌现机制 | 第32-33页 |
5.选择机制 | 第33-35页 |
(二) 专业市场系统的演化阶段及过程特征 | 第35-40页 |
1.形成期 | 第36-37页 |
2.成长期 | 第37-38页 |
3.成熟期 | 第38-39页 |
4.衰退期 | 第39-40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四、专业市场系统演化的模型构建 | 第42-50页 |
(一) 概念、符号及基本假设 | 第42-44页 |
(二) 基于种群密度的市场主体协同互动 | 第44-46页 |
(三) 专业市场系统的复杂适应过程及演化模型 | 第46-48页 |
(四) 模型的解释 | 第48-50页 |
五、案例研究: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演化及实证分析 | 第50-75页 |
(一)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概况及规模演变 | 第51-52页 |
(二) 义乌小商品市场(系统)的复杂适应及演化历程 | 第52-62页 |
1.形成期(1982年——1986年) | 第53-54页 |
2.成长期(1987年——1993年) | 第54-56页 |
3.成熟期(1994年——2002年) | 第56-58页 |
4.再拓展期(2003年至今) | 第58-62页 |
(三) 义乌小商品市场(系统)适应性测度——基于9825份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 第62-71页 |
1.主要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2.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第64-69页 |
3.实证结果与结论 | 第69-71页 |
(四)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演化前景与提升对策 | 第71-75页 |
1.演化前景及特征 | 第71-72页 |
2.提升对策 | 第72-75页 |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75-80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75-77页 |
(二) 政策启示及建议 | 第77-80页 |
1.提升市场主体适应度和适应能力,实现“聚商”和“隆市” | 第77页 |
2.着力改善专业市场“秩序状态”,积极开展组织优化管理 | 第77-78页 |
3.打造线上与线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 第78页 |
4.加强市场品牌建设和品质管理,构建新型专业市场 | 第78-79页 |
5.促进市场业态与功能创新,探索发展“专业市场综合体”模式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经营户问卷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