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中国区域保险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导论 | 第7-22页 |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区域保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区域保险协调性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区域保险协调性影响因素分析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中国保险业空间布局研究 | 第22-42页 |
·基于省级行政区域的保险业空间布局分析 | 第22-35页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22-23页 |
·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保费收入区域布局 | 第24-25页 |
·保险公司区域布局 | 第25-27页 |
·保险密度区域布局 | 第27-28页 |
·保险深度区域布局 | 第28页 |
·保险业绩指数区域布局 | 第28-29页 |
·区域聚类分析 | 第29-32页 |
·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基于产业集中度的保险业空间布局分析 | 第35-42页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35页 |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人身保险产业集中度实证分析 | 第36-38页 |
·财产保险产业集中度实证分析 | 第38-42页 |
3 开放条件下区域保险协调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65页 |
·环境因素 | 第42-47页 |
·开放环境 | 第42-44页 |
·经济体制 | 第44-45页 |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 | 第45-46页 |
·地理环境 | 第46-47页 |
·政府政策 | 第47页 |
·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 | 第47-52页 |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8-49页 |
·居民收入水平 | 第49-50页 |
·人口状况和传统文化观念 | 第50页 |
·替代因素 | 第50-51页 |
·保险意识 | 第51页 |
·受教育程度 | 第51-52页 |
·固定资产投资 | 第52页 |
·影响保险供给的因素 | 第52-54页 |
·保险公司数量 | 第52-53页 |
·保险营销方式 | 第53页 |
·技术支持 | 第53-54页 |
·关键因素实证分析 | 第54-65页 |
·全国经验函数分析 | 第54-59页 |
·地区经验函数分析 | 第59-60页 |
·造成保险业区域不协调的原因解析 | 第60-65页 |
4 区域保险协调发展的路径设计 | 第65-84页 |
·区域保险发展情景分析 | 第65-74页 |
·情景设置和说明 | 第65-66页 |
·区域保险发展惯性情景 | 第66-69页 |
·区域保险发展适宜情景 | 第69-73页 |
·两种情景比较分析 | 第73-74页 |
·区域保险协调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74-76页 |
·发展目标 | 第74-75页 |
·实现路径 | 第75-76页 |
·适宜情景下区域保险协调发展模式 | 第76-84页 |
·适宜情景下协调发展模式 | 第76-77页 |
·东部经济地位匹配模式 | 第77-78页 |
·中部社会环境协调模式 | 第78-80页 |
·西部规模扩张追赶模式 | 第80-84页 |
5 促进区域保险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84-94页 |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控制地区经济差距拉大 | 第84-87页 |
·落实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政策 | 第84-85页 |
·借鉴现有经济区运行经验扩大区域经济合作覆盖范围 | 第85-86页 |
·继续实施开放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 第86-87页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做好保险产业区域布局规划 | 第87-94页 |
·巨灾保险空间规划 | 第87-89页 |
·农业保险空间规划 | 第89-94页 |
6 结论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