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2 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页 |
·总结 | 第14-16页 |
3 中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 | 第16-28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 第16-18页 |
·细分目标市场,打造理财品牌 | 第16-17页 |
·理财服务内容全面,产品丰富 | 第17页 |
·广泛应用信息科技,形成综合化、立体化销售和服务网络 | 第17-18页 |
·专业化的理财队伍 | 第18页 |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 | 第18-19页 |
·理财产品的可选择性增加 | 第19-20页 |
·细分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 | 第20-21页 |
·服务渠道多层次、立体化 | 第21-22页 |
·中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分析 | 第22-28页 |
·理财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 第22-23页 |
·商业银行理财水平不同 | 第23-24页 |
·理财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同 | 第24-26页 |
·对理财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同 | 第26-28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 | 第28-42页 |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分析 | 第28-29页 |
·中资银行具有营业网点竞争优势 | 第28页 |
·中资银行更加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 | 第28-29页 |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劣势分析 | 第29-32页 |
·差异化战略设置不合理,理财门槛较高 | 第29-30页 |
·过分强调理财产品收益率,忽视风险提示 | 第30-31页 |
·缺乏专业的理财从业人员 | 第31-32页 |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运作和支持系统薄弱 | 第32页 |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机遇分析 | 第32-37页 |
·居民财富增加,理财需求增长 | 第32-34页 |
·借个人理财业务扩大利润来源 | 第34-35页 |
·金融危机造成客户回归 | 第35-36页 |
·农村理财市场潜力巨大 | 第36-37页 |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威胁分析 | 第37-42页 |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不断挤占国内市场 | 第37-39页 |
·分业经营体制制约个人理财业务发展 | 第39-40页 |
·我国金融市场欠发达 | 第40-41页 |
·传统理财文化与理财误区的影响 | 第41-42页 |
5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 第42-51页 |
·加快我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 第42-43页 |
·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43页 |
·增强居民的理财观念与风险意识 | 第43-44页 |
·加强理财产品设计与开发 | 第44-46页 |
·全面推进产品创新,降低市场风险 | 第44-45页 |
·加强市场研究,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 | 第45-46页 |
·加强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 | 第46-48页 |
·提高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 第46-47页 |
·建立有效的客户经理制度 | 第47-48页 |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平台 | 第48-49页 |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进程 | 第48页 |
·完善客户分析系统 | 第48-49页 |
·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 | 第49页 |
·强化风险意识,完善业务风险控制机制 | 第49-51页 |
·建立适应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体制 | 第49-50页 |
·签订相关协议,保护双方权益 | 第50页 |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