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浅埋暗挖法修建水下小净距软岩隧道的力学行为和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8页
     ·矿山法施工水下隧道力学行为的研究现状第14-20页
     ·矿山法施工小净距隧道力学行为的研究现状第20-26页
     ·水下隧道超前加固技术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水下隧道复合式衬砌防排水技术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水下浅埋暗挖小净距隧道的特点第28-29页
     ·矿山法施工越江浅埋隧道与海底深埋隧道的比较第28页
     ·矿山法施工水下小净距隧道与非水下小净距隧道的比较第28-29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9-30页
   ·小结第30-32页
第二章 浏阳河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的现场测试研究第32-80页
   ·前言第32页
   ·工程概况第32-36页
     ·设计施工简介第32-35页
     ·地质条件简介第35-36页
   ·测试断面的布置第36-37页
   ·测试元件的标定第37-38页
     ·压力盒的标定第37页
     ·水压计的标定第37页
     ·锚杆应变计的标定第37-38页
     ·型钢拱架应变计和二衬混凝土应变计的标定第38页
   ·测试元件的现场埋设方法和埋设状态第38-45页
     ·布设洞内位移测点第39-40页
     ·埋设水压计第40-41页
     ·埋设压力盒第41-42页
     ·埋设型钢拱架应变计第42页
     ·埋设锚杆应变计第42-43页
     ·埋设二衬混凝土应变计第43-45页
   ·测试元件的现场保护方法第45-47页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第47-73页
     ·YK0+986(ZK0+982)剖面的现场测试结果分析第47-58页
     ·YK1+070断面的现场测试结果分析第58-71页
     ·河道水位的现场测试结果分析第71-72页
     ·地下水的渗流路径第72-73页
   ·施作二衬以前的初衬背后水压力的计算方法第73-77页
     ·初衬背后水压力现场实测结果的综合分析第74-75页
     ·施作二衬前初衬背后水压力的计算方法第75-77页
   ·小结第77-80页
第三章 水下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附加应力的计算第80-99页
   ·前言第80-81页
   ·理论推导计算过程第81-96页
     ·建立力学模型第81-82页
     ·保角变换第82-84页
     ·只存在上半断面支护力的理论推导计算过程第84-90页
     ·只存在水压力的理论推导计算过程第90-96页
   ·算例第96-97页
   ·小结第97-99页
第四章 水下浅埋暗挖小净距并行双洞施工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第99-123页
   ·前言第99页
   ·考虑渗流的数值计算原理第99-102页
   ·建立考虑渗流的计算模型第102-107页
     ·YK1+070(ZK1+068)剖面的计算模型第102-106页
     ·YK0+986(ZK0+982)剖面的计算模型第106-107页
   ·数值计算的结果分析第107-114页
     ·水压力和地下水的渗流路径第107-109页
     ·河床沉降第109-110页
     ·初衬拱顶沉降第110-111页
     ·初衬的主应力第111-114页
   ·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第114-120页
     ·初衬拱顶沉降的对比分析第114-117页
     ·初衬背后水压力的对比分析第117-118页
     ·水域段的河床沉降槽和陆域段的地表沉降槽第118-120页
     ·对比结果的综合分析第120页
   ·河水水位变化对双洞初衬拱顶沉降的影响第120-121页
   ·小结第121-123页
第五章 浏阳河隧道联合超前支护技术及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第123-157页
   ·前言第123页
   ·联合超前支护的技术方案第123-127页
     ·联合超前支护的技术方案第123-125页
     ·几个问题的讨论第125-127页
   ·对比TSP探测结果与开挖揭露的围岩状况第127-136页
     ·TSP超前地质探测第127-134页
     ·对比TSP探测结果与开挖揭露的围岩状况第134-136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联合超前支护技术的应用效果第136-141页
     ·对比分析三种浆液的力学性质第136-139页
     ·对比分析强风化砾岩和浆液凝固体的抗压强度第139-141页
     ·对比分析加固前后的岩样波速第141页
   ·应用联合超前支护技术对后续施工环节的影响第141-155页
     ·联合超前支护作用下的爆破技术方案第141-142页
     ·联合超前支护作用下的拱部系统锚杆功效第142-147页
     ·联合超前支护作用下的初衬受力变形第147-153页
     ·联合超前支护作用下的拱墙二衬施作时机第153-155页
   ·小结第155-157页
第六章 浏阳河隧道河底贯通技术及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第157-180页
   ·前言第157页
   ·贯通模型和贯通方案第157-161页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161-177页
     ·贯通处两侧初衬的拱顶沉降第162-164页
     ·先到达贯通处的初衬的应力第164-171页
     ·先到达贯通处的洞室的掌子面纵向位移第171-172页
     ·贯通处岩柱的应力第172-174页
     ·河床沉降第174-175页
     ·中夹岩的竖向应力第175-177页
   ·贯通的实际效果第177-178页
   ·小结第178-180页
第七章 浏阳河隧道二衬防水技术及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第180-194页
   ·前言第180-181页
   ·“全包全封闭”二衬防水技术的特点第181-184页
     ·二衬全环封闭防水第181页
     ·防水板全环封闭防水第181-183页
     ·接缝防水第183-184页
   ·“全包全封闭”二衬防水技术的应用效果第184-185页
   ·应用“全包全封闭”二衬防水技术需要考虑的两个问题第185-192页
     ·防水型二衬长期工作后所受的水土压力计算第185-188页
     ·施工期不处理隧底虚渣对长期运营后二衬受力性状的影响第188-192页
   ·小结第192-19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94-198页
   ·主要结论第194-197页
   ·主要创新点第197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97-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16页
致谢第216-21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真空预压加固高铁软基试验研究及机理探索
下一篇:高温多雨地区沥青路面病害环境与多场耦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