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口学论文--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中国人口论文

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机制研究 ——以宁波市L社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1-27页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缘起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2.1 流动人口社区的相关研究第12-15页
        1.2.2 社区规范的相关研究第15-19页
        1.2.3 研究述评第19-20页
    1.3 概念界定第20-22页
        1.3.1 流动人口第20页
        1.3.2 流动人口社区第20-21页
        1.3.3 社区规范第21-22页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第22-24页
        1.4.1 理论视角第22-23页
        1.4.2 分析框架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第24-27页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24-25页
        1.5.2 资料收集方法第25页
        1.5.3 资料分析方法第25-27页
第2章 走向有序:一个独特的流动人口社区的个案呈现第27-35页
    2.1 从集宿区到社区:L社区的演变历程第27-29页
        2.1.1 L社区的区位概况第27-28页
        2.1.2 L社区的由来第28页
        2.1.3 L社区的演变历程第28-29页
    2.2 L社区的结构特征第29-34页
        2.2.1 L社区的组织架构第29-31页
        2.2.2 L社区的居住结构第31-32页
        2.2.3 多元共治:L社区的治理结构第32-33页
        2.2.4 特殊性:L社区的总体特征第33-34页
    小结 流动人口社区秩序整合的复杂性第34-35页
第3章 关系变迁与社区伦理规范的衍生第35-46页
    3.1 社区居民关系结构的延展性变迁第35-40页
        3.1.1 单一封闭:基于业缘形成的宿舍关系第35-37页
        3.1.2 狭小内倾:依托血缘和地缘形成的“熟人圈”第37-38页
        3.1.3 向外延伸:基于社区交往形成的邻里关系第38-40页
    3.2 城乡双重伦理规则的运作维度第40-45页
        3.2.1 道德理念:社区公共生活的有效准则第40-42页
        3.2.2 情面原则:作为一种交往伦理与治理手段第42-43页
        3.2.3 心理认同:文化涵化下的社区团结第43-45页
    小结 伦理规范:流动人口社区生活有序的基本元素第45-46页
第4章 博弈与均衡:社区契约性规范的生成第46-61页
    4.1 三方博弈: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分化第46-51页
        4.1.1 治理成本:政府的合作初衷第46-48页
        4.1.2 经营目标:双重角色下企业的利益诉求第48-49页
        4.1.3 物美价廉: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第49-51页
    4.2 生成共识:社区契约性规范的呈现路径第51-56页
        4.2.1 合作协议:政府与企业的契约第51-52页
        4.2.2 自治规则:三方共治下的契约第52-54页
        4.2.3 居住约定:企业与居民的契约第54-56页
    4.3 互惠均衡:社区契约性规范的意外成效第56-59页
        4.3.1 效益升级:政企合作下的双赢第56-58页
        4.3.2 安居乐业:自治有序的社区生活第58-59页
    小结 契约性规范:流动人口社区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第59-61页
第5章 规训与顺从:社区强制性规范的形塑第61-73页
    5.1 社区强制性规范的规训表现第61-66页
        5.1.1 国家政策法规:规制与引导第61-64页
        5.1.2 社区租住规定:限制与束缚第64-65页
        5.1.3 技术监控手段:监督与控制第65-66页
    5.2 社区强制性规范的顺从逻辑第66-71页
        5.2.1 权力制衡:面对权威的被动服从第67-68页
        5.2.2 正向激励:面向奖励的积极配合第68-70页
        5.2.3 规避心理:应对惩罚的理性选择第70-71页
    小结 强制性规范: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有序的主导要素第71-73页
第6章 结论与讨论第73-80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讨论第74-78页
        6.2.1 异途同归:三种规范之间的关系探讨第74-76页
        6.2.2 三元一体: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逻辑第76-78页
    6.3 创新与不足第78-80页
        6.3.1 创新之处第78页
        6.3.2 研究不足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录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第86-88页
附录2 访谈提纲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主人公赫尔曼对他人控制的形成
下一篇:顾翰《补诗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