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2.1 流动人口社区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2.2 社区规范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1 流动人口 | 第20页 |
1.3.2 流动人口社区 | 第20-21页 |
1.3.3 社区规范 | 第21-22页 |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1.4.1 理论视角 | 第22-23页 |
1.4.2 分析框架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4-25页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5页 |
1.5.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第2章 走向有序:一个独特的流动人口社区的个案呈现 | 第27-35页 |
2.1 从集宿区到社区:L社区的演变历程 | 第27-29页 |
2.1.1 L社区的区位概况 | 第27-28页 |
2.1.2 L社区的由来 | 第28页 |
2.1.3 L社区的演变历程 | 第28-29页 |
2.2 L社区的结构特征 | 第29-34页 |
2.2.1 L社区的组织架构 | 第29-31页 |
2.2.2 L社区的居住结构 | 第31-32页 |
2.2.3 多元共治:L社区的治理结构 | 第32-33页 |
2.2.4 特殊性:L社区的总体特征 | 第33-34页 |
小结 流动人口社区秩序整合的复杂性 | 第34-35页 |
第3章 关系变迁与社区伦理规范的衍生 | 第35-46页 |
3.1 社区居民关系结构的延展性变迁 | 第35-40页 |
3.1.1 单一封闭:基于业缘形成的宿舍关系 | 第35-37页 |
3.1.2 狭小内倾:依托血缘和地缘形成的“熟人圈” | 第37-38页 |
3.1.3 向外延伸:基于社区交往形成的邻里关系 | 第38-40页 |
3.2 城乡双重伦理规则的运作维度 | 第40-45页 |
3.2.1 道德理念:社区公共生活的有效准则 | 第40-42页 |
3.2.2 情面原则:作为一种交往伦理与治理手段 | 第42-43页 |
3.2.3 心理认同:文化涵化下的社区团结 | 第43-45页 |
小结 伦理规范:流动人口社区生活有序的基本元素 | 第45-46页 |
第4章 博弈与均衡:社区契约性规范的生成 | 第46-61页 |
4.1 三方博弈: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分化 | 第46-51页 |
4.1.1 治理成本:政府的合作初衷 | 第46-48页 |
4.1.2 经营目标:双重角色下企业的利益诉求 | 第48-49页 |
4.1.3 物美价廉: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 | 第49-51页 |
4.2 生成共识:社区契约性规范的呈现路径 | 第51-56页 |
4.2.1 合作协议:政府与企业的契约 | 第51-52页 |
4.2.2 自治规则:三方共治下的契约 | 第52-54页 |
4.2.3 居住约定:企业与居民的契约 | 第54-56页 |
4.3 互惠均衡:社区契约性规范的意外成效 | 第56-59页 |
4.3.1 效益升级:政企合作下的双赢 | 第56-58页 |
4.3.2 安居乐业:自治有序的社区生活 | 第58-59页 |
小结 契约性规范:流动人口社区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 | 第59-61页 |
第5章 规训与顺从:社区强制性规范的形塑 | 第61-73页 |
5.1 社区强制性规范的规训表现 | 第61-66页 |
5.1.1 国家政策法规:规制与引导 | 第61-64页 |
5.1.2 社区租住规定:限制与束缚 | 第64-65页 |
5.1.3 技术监控手段:监督与控制 | 第65-66页 |
5.2 社区强制性规范的顺从逻辑 | 第66-71页 |
5.2.1 权力制衡:面对权威的被动服从 | 第67-68页 |
5.2.2 正向激励:面向奖励的积极配合 | 第68-70页 |
5.2.3 规避心理:应对惩罚的理性选择 | 第70-71页 |
小结 强制性规范:流动人口社区管理有序的主导要素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3-80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讨论 | 第74-78页 |
6.2.1 异途同归:三种规范之间的关系探讨 | 第74-76页 |
6.2.2 三元一体:流动人口社区的规范形成逻辑 | 第76-78页 |
6.3 创新与不足 | 第78-80页 |
6.3.1 创新之处 | 第78页 |
6.3.2 研究不足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第86-88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