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的反思与变革--基于公法的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问题、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2-27页 |
·问题的缘起 | 第12-13页 |
·文献梳理 | 第13-22页 |
·围绕土地产权的争论 | 第14-18页 |
·针对土地管理的论辩 | 第18-20页 |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20-22页 |
·分析框架与方法 | 第22-27页 |
·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2 革命、土地产权与制度变迁 | 第27-61页 |
·理想与现实的徘徊:公有还是私有 | 第28-37页 |
·作为一种理想的土地公有制 | 第28-30页 |
·万般无奈的权宜:公有向私有撤退 | 第30-33页 |
·理想的再次高昂:私有向公有回归 | 第33-37页 |
·农村土地产权:私有,按份共有到抽象公有 | 第37-48页 |
·初级社:土地所有权归农 | 第37-41页 |
·高级社:按份共有的集体土地所有 | 第41-42页 |
·人民公社:抽象的集体所有 | 第42-46页 |
·后公社时代:我们保留了什么 | 第46-48页 |
·城市土地是如何实现国有化的 | 第48-61页 |
·私有土地产权的承认和维持 | 第48-50页 |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城市土地 | 第50-54页 |
·文化大革命与城市土地国有化 | 第54-57页 |
·文革遗产入宪 | 第57-61页 |
3 现行宪法与土地产权制度 | 第61-97页 |
·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 | 第62-67页 |
·意识形态的视角 | 第62-63页 |
·法律的视角 | 第63-65页 |
·法律内在的冲突 | 第65-67页 |
·谁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 | 第67-77页 |
·所有权残缺所带来的困惑 | 第67-68页 |
·以土地所有权性质决定土地使用权范围 | 第68-71页 |
·低价征收农民土地与溢价归公 | 第71-73页 |
·模糊的土地集体 | 第73-77页 |
·模糊的城市、模糊的国家与扭曲的城市化 | 第77-85页 |
·模糊的城市 | 第77-80页 |
·模糊的国家 | 第80-83页 |
·土地城市化与土地国有化的错误捆绑 | 第83-85页 |
·制度模糊的缘由及其变革的机遇 | 第85-97页 |
·进展缓慢的集体土地登记 | 第86-88页 |
·土地登记为何变得重要 | 第88-95页 |
·土地流转与土地登记的二律背反 | 第95-97页 |
4 失序的土地管理及制度变迁的秘密 | 第97-127页 |
·围绕土地展开的博弈 | 第98-108页 |
·经济复苏与土地市场觉醒 | 第98-103页 |
·农民土地发展权的丧失 | 第103-106页 |
·制度变迁的原因 | 第106-108页 |
·土地管理为何会失序 | 第108-120页 |
·中央政府的答案 | 第110-113页 |
·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 | 第113-116页 |
·地方党政官员的利益与冲动 | 第116-118页 |
·未出场的土地权利人 | 第118-120页 |
·土地制度变迁背后的秘密 | 第120-127页 |
·意识形态、国富民强与马克思主义 | 第121-122页 |
·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土地制度变迁 | 第122-123页 |
·社会现实的压力与意识形态的修正 | 第123-124页 |
·意识形态修正后的利益驱动 | 第124-127页 |
5 土地制度改革路线图 | 第127-170页 |
·制度改革的前提 | 第128-129页 |
·土地产权的明晰 | 第129-136页 |
·集体所有权归位 | 第129-133页 |
·废除“城市土地=国有土地”制度 | 第133-135页 |
·明确国有土地的产权关系 | 第135-136页 |
·平等的土地产权和统一的土地市场 | 第136-144页 |
·城乡统一的农用地流转市场 | 第137-138页 |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第138-142页 |
·政府与土地市场 | 第142-144页 |
·从指标管制走向规划管制 | 第144-160页 |
·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 | 第145-148页 |
·土地用途管制与公正补偿 | 第148-151页 |
·耕地如何保护 | 第151-157页 |
·征收、规划与公共参与 | 第157-160页 |
·央地关系、制度变迁与法律秩序 | 第160-170页 |
·现有理论的困境与不足 | 第161-162页 |
·宪政对话理论的分析路径 | 第162-166页 |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法律秩序 | 第166-170页 |
结论 | 第170-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83-186页 |
后记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