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17-19页 |
| ·产业结构概述 | 第17页 |
|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 第17-19页 |
| ·就业结构理论 | 第19-21页 |
| ·就业结构概述 | 第19页 |
| ·产业结构演进中就业结构变动的理论 | 第19-21页 |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 | 第21-23页 |
| ·产业结构决定着就业结构 | 第21页 |
| ·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着就业结构的变动 | 第21页 |
| ·就业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内容 | 第21-23页 |
| 3 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 第23-31页 |
| ·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 | 第23-24页 |
| ·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 | 第24-27页 |
| ·产业结构的纵向变动规律 | 第24-26页 |
| ·产业结构的横向变动规律 | 第26-27页 |
| ·就业结构的变动规律 | 第27-31页 |
| ·就业结构的纵向变动规律 | 第27-29页 |
| ·就业结构的横向变动规律 | 第29-31页 |
| 4 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31-42页 |
| ·模型选择 | 第31-33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1页 |
| ·结构偏离度 | 第31-32页 |
| ·就业弹性 | 第32页 |
| ·相对劳动生产率 | 第32-33页 |
| ·定量分析 | 第33-42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3-36页 |
| ·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36-38页 |
| ·就业弹性分析 | 第38-40页 |
| ·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40-42页 |
| 5 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的特征及原因 | 第42-47页 |
|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的特征 | 第42-43页 |
| ·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各个产业中最低,但就业人数最多 | 第42页 |
| ·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吸纳就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42-43页 |
|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较低,促进就业的作用有待提升 | 第43页 |
|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 | 第43-47页 |
| ·我国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 第43-44页 |
| ·劳动力市场分割较为严重 | 第44页 |
| ·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 第44-45页 |
| ·教育和培训制度不合理 | 第45-47页 |
| 6 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 ·因地制宜,明确区域发展方向 | 第47-48页 |
| ·依靠自身优势,突出经济发展重点 | 第47页 |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支撑 | 第47-48页 |
| ·构建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 第48-49页 |
| ·增加区域吸引力,为企业落户提供支持 | 第48页 |
| ·以政府为主导,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 第48-49页 |
| ·政策引导,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 第49页 |
|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 第49页 |
|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调整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 第49页 |
| ·加大扶持,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 | 第49-50页 |
| ·加强政府支持,促进劳动力知识技能 | 第50页 |
|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50页 |
| ·建立制度,促进劳动力就业公平 | 第50-52页 |
| ·依据区域就业特点,提供制度层面支撑 | 第50-51页 |
| ·确立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规范劳动力供求关系 | 第51页 |
|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劳动力就业 | 第51-52页 |
| ·统筹协作,维护劳动者权益 | 第52-53页 |
| ·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劳动者权益 | 第52页 |
| ·建立相关机构,实施科学有效管理 | 第52-53页 |
| 7 结论和展望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