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河南乡村聚落形态的整合与演进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2-16页 |
·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国内外相关实践 | 第15-16页 |
·研究的内容及其框架 | 第16-19页 |
·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2 河南乡村聚落的生成机制和历史沿革 | 第19-36页 |
·自然经济制约下乡村聚落的形成 | 第19-27页 |
·早期乡村聚落的初步形成 | 第19-21页 |
·自然环境的制约 | 第21-22页 |
·社会文化的渗透 | 第22-27页 |
·近代乡村聚落的转型 | 第27-31页 |
·自然经济的瓦解 | 第27-29页 |
·乡村聚落的衰败 | 第29-30页 |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 第30-31页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 | 第31-35页 |
·建国后乡村聚落的停滞 | 第31-33页 |
·改革开放后乡村聚落的蓬勃发展 | 第33-34页 |
·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3 河南乡村聚落形态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 | 第36-46页 |
·乡村聚落构成元素 | 第36-39页 |
·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36-37页 |
·社会构成因素 | 第37-38页 |
·居民生活方式 | 第38-39页 |
·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形式 | 第39-41页 |
·中心构建的聚落空间布局 | 第39-40页 |
·以带状生长方式的聚落空间布局 | 第40页 |
·围合关系的内向群体型聚落空间 | 第40-41页 |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 | 第41-45页 |
·整体性的空间环境 | 第41-42页 |
·自我调节的生长性 | 第42-43页 |
·空间的意象性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河南新农村建设与乡村聚落现状调研分析 | 第46-76页 |
·当前乡村聚落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6-50页 |
·国家政策及经济的发展 | 第46页 |
·聚居生活方式的演进 | 第46-48页 |
·文化观念的更新 | 第48-49页 |
·乡村基础实施的薄弱 | 第49-50页 |
·息县的新村建设 | 第50-56页 |
·息县乡村聚落现状 | 第50-51页 |
·息县新农村规划建设 | 第51-54页 |
·中心村建设分析 | 第54-56页 |
·新县乡村聚落的整治 | 第56-66页 |
·新县乡村聚落现状的整理 | 第56-60页 |
·新县新农村规划建设 | 第60-65页 |
·新县乡村聚落整治分析 | 第65-66页 |
·台前县和漯河郾城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 | 第66-72页 |
·台前县和漯河郾城区乡村聚落现状 | 第66-67页 |
·台前县新农村规划建设 | 第67-70页 |
·漯河郾城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 | 第70-72页 |
·乡村聚落自发的变迁现象 | 第72-75页 |
·线状蔓延趋势明显——沿路盖房现象 | 第72页 |
·逐步向“中心村”和乡镇聚拢的演进 | 第72-73页 |
·空心化现象 | 第73-74页 |
·村落的集团化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5 结语——新农村建设与乡村聚落发展思考 | 第76-84页 |
·发展策略的反思与调整要点 | 第76-79页 |
·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 第76-77页 |
·发展调整的要点 | 第77-79页 |
·整合调整的建议 | 第79-81页 |
·实施运行途径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