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格气田苏76、苏77区块山西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所依托的项目 | 第10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6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3页 |
·地层划分标志 | 第19-20页 |
·划分原则与方法 | 第20-23页 |
·构造特征 | 第23-26页 |
第3章 山西组沉积相特征 | 第26-50页 |
·沉积相标志研究 | 第26-37页 |
·岩性标志 | 第26页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6-28页 |
·古生物化石 | 第28-29页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测井相分析 | 第30-32页 |
·剖面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山西组岩相特征 | 第33-37页 |
·山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 | 第37-45页 |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37-38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38-45页 |
·山西组山 2 段沉积相特征 | 第38-42页 |
·山西组山 1 段沉积相特征 | 第42-45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 | 第45-50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6-48页 |
·山 2 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6-47页 |
·山 1 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7-48页 |
·沉积模式 | 第48-50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0-74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0-54页 |
·颗粒特征及岩石类型 | 第50-52页 |
·填隙物组分特征 | 第52-54页 |
·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 | 第54-62页 |
·储层孔隙类型特征 | 第54-60页 |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60-62页 |
·物性特征 | 第62-66页 |
·山西组储层物性特征 | 第62-64页 |
·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 第64-66页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66-74页 |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66-71页 |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71-74页 |
第5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块预测 | 第74-83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4-80页 |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 第74-75页 |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 | 第75-80页 |
·研究区山 2 段储层综合评价 | 第75-77页 |
·研究区山 1 段储层综合评价 | 第77-78页 |
·研究区储层综合评价总结 | 第78-80页 |
·有利区块预测 | 第80-83页 |
·山 2 段有利勘探区 | 第80-81页 |
·山 1 段有利勘探区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