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第一章 三疣梭子蟹研究背景材料 | 第19-27页 |
1 生物学特性 | 第19-21页 |
2 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群体形态与体色多样性 | 第22页 |
·群体生化遗传多样性 | 第22-23页 |
·群体分子遗传多样性 | 第23-25页 |
3 三疣梭子蟹种质鉴定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中国海五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分析 | 第27-40页 |
1 引言 | 第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测量方法 | 第27-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聚类分析 | 第31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判别分析 | 第32-35页 |
·逐步判别分析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40页 |
·三疣梭子蟹不同种群的生长与生理差异 | 第36-37页 |
·3种多元分析在三疣梭子蟹形态判别上的应用价值 | 第37-38页 |
·5个地理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脂肪酸指纹标记的中国海三疣梭子蟹系统地理多元分析 | 第40-48页 |
1 引言 | 第40-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样本采集 | 第41页 |
·药品与仪器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三疣梭子蟹的脂肪酸群体组成差异 | 第41-43页 |
·基于 27 种脂肪酸的群体系统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主成份分析 | 第44-45页 |
·判别分析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不同群体三疣梭子蟹的脂肪酸的群体差异 | 第46-47页 |
·几种脂肪酸共同作为群体脂肪酸指纹标记的可能性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背甲微量元素的中国海三疣梭子蟹系统地理学初步分析 | 第48-58页 |
1 引言 | 第48-50页 |
·大连湾海域海水主要重金属含量研究 | 第48-49页 |
·东海福建海域海水主要重金属含量研究 | 第49-50页 |
·连云港附近海域海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 第5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0-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0-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4-55页 |
·判别分析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8页 |
·三疣梭子蟹不同种群背甲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 | 第56页 |
·3 种多元分析在三疣梭子蟹微量元素含量的应用价值 | 第56-58页 |
第五章 中国四大海区三疣梭子蟹的 AFLP 分析 | 第58-70页 |
1 引言 | 第58-5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样本采集 | 第59-60页 |
·试验方法 | 第60-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三疣梭子蟹 AFLP 遗传多样性 | 第62-63页 |
·各种群分子方差分析与遗传分化 | 第63-65页 |
·聚类分析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70页 |
第六章 基于线粒体 D-loop 基因的中国海六种群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70-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样本采集 | 第70-71页 |
·DNA 抽提与 PCR 及测序 | 第71-72页 |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三疣梭子蟹线粒体 DNA 序列特征及单倍型分布 | 第72-73页 |
·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 第73-74页 |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74-76页 |
3 讨论 | 第76-79页 |
·三疣梭子蟹 D-loop 基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6-77页 |
·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分化 | 第77-78页 |
·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距离及亲缘关系 | 第78-79页 |
第七章 基于 ITS-1 基因的中国海 6 种群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79-101页 |
1 引言 | 第79-80页 |
·ITS 分子标记技术原理 | 第79-80页 |
·ITS 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 第80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0-90页 |
·试验材料 | 第80-81页 |
·试验药品与仪器 | 第81-84页 |
·试验方法 | 第84-89页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89-9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9页 |
·DNA 提取结果 | 第90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90-91页 |
·胶回收结果 | 第91页 |
·蓝白斑筛选结果 | 第91-92页 |
·质粒提取结果 | 第92页 |
·6种群三疣梭子蟹的碱基组成 | 第92页 |
·ITS1 序列分析 | 第92-97页 |
·各种群分子方差分析与遗传分化 | 第97-98页 |
·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 第98页 |
·聚类分析 | 第98-99页 |
4 讨论 | 第99-101页 |
·ITS1 序列特征 | 第99页 |
·PCR 直接测序还是克隆测序 | 第99-100页 |
·中国海 6 大海区三疣梭子蟹的分类关系 | 第100-101页 |
第八章 三疣梭子蟹 SSR 分子标记的开发研究 | 第101-122页 |
引言 | 第101-102页 |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二碱基 GA 重复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102-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1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5页 |
3 讨论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三疣梭子蟹二碱基 CA 重复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 第119-12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9-1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2页 |
第九章 三疣梭子蟹养殖过程对野生资源的遗传渐渗—以海州湾为例 | 第122-130页 |
1 引言 | 第12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5页 |
·样本采集 | 第123页 |
·DNA 抽提与 PCR 及扩增 | 第123页 |
·PCR 扩增和产物鉴定 | 第123-124页 |
·数据分析 | 第124-12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125-128页 |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125-127页 |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渐渗状况 | 第127页 |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系统关系 | 第127-128页 |
4 讨论 | 第128-129页 |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的遗传多样性 | 第128页 |
·规模化养殖对海州湾三疣梭子蟹的遗传渐渗 | 第128-129页 |
5 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