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和成因的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3-15页 |
| ·国内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5-16页 |
| ·借鉴与启示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 ·研究步骤、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研究步骤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会计舞弊的理论透视 | 第20-25页 |
| ·会计舞弊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1页 |
| ·会计舞弊概念的界定 | 第20页 |
| ·会计舞弊和盈余管理 | 第20-21页 |
| ·计舞弊动机和成因的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 ·三角理论 | 第21-22页 |
| ·ABC 理论 | 第22-23页 |
| ·契约理论 | 第23页 |
| ·信息经济学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动机的比较 | 第25-41页 |
| ·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主体的比较 | 第25-26页 |
| ·影响会计舞弊动机的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 ·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 ·舞弊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 ·舞弊代价分析 | 第28-29页 |
| ·舞弊动机模型构建 | 第29页 |
| ·中美上市公司舞弊动机的因素比较 | 第29-39页 |
| ·声誉激励的中美比较 | 第29-34页 |
| ·经济激励的中美比较 | 第34-38页 |
| ·舞弊成本的中美比较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中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成因的比较 | 第41-57页 |
|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成因 | 第41-46页 |
| ·董事会 | 第41-42页 |
| ·审计委员会 | 第42-43页 |
| ·外部审计师 | 第43-44页 |
| ·会计监管模式 | 第44-46页 |
|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成因 | 第46-52页 |
| ·研究假设 | 第46-47页 |
|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47-49页 |
| ·基本财务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9-50页 |
| ·建立模型和统计检验 | 第50-52页 |
| ·比较与分析 | 第52-56页 |
| ·董事会作用比较 | 第52-54页 |
|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之比较 | 第54-55页 |
| ·外部审计质量比较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2页 |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 ·政策建议 | 第58-5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59-6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59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9-60页 |
| ·研究局限性及改进建议 | 第60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