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5-35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20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研究线路与方法 | 第20-24页 |
·研究线路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4-3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相关概念 | 第24-28页 |
·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相关概念 | 第28-33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33-35页 |
·本文可能性的主要创新点 | 第33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35-5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5-45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 第35-36页 |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 第36-38页 |
·、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 | 第38-39页 |
·、托达罗模型 | 第39-41页 |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 第41-43页 |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 第43页 |
·斯塔克(Stark)的新迁移理论 | 第43-44页 |
·国外研究评述 | 第44-45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45-56页 |
·国内研究进展的特征 | 第45-46页 |
·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类 | 第46-54页 |
·对国内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与简评 | 第56-68页 |
·旧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56-58页 |
·凡勃伦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56-57页 |
·康芒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57-58页 |
·简要评述 | 第58页 |
·新制度学派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58-63页 |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 第58-62页 |
·简要评述 | 第62-63页 |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63-65页 |
·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63-65页 |
·简要评述 | 第65页 |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65-67页 |
·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体系是个完整的制度分析框架 | 第65页 |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65-67页 |
·制度变迁理论对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启示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本质与基本条件 | 第68-84页 |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 第68-72页 |
·从供给角度看,人口众多农业大国的高出生率,是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膨胀的直接原因 | 第69-70页 |
·从需求视角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降低了对劳动力需求,是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的重要原因 | 第70-71页 |
·从体制因素看,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阻隔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沉积的体制原因 | 第71页 |
·从就业政策看,逆向调节的就业政策,加剧了农业劳动力过剩 | 第71-72页 |
·从转移能力看,农村教育落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转移困难 | 第72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本质: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 | 第72-77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规律 | 第72-75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因 | 第75-77页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约束条件 | 第77-84页 |
·基本约束条件之一: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化状况决定着非农产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 第77-80页 |
·基本约束条件之二:制度制约着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转移程度 | 第80-84页 |
第五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制度变迁分析(上) | 第84-104页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轨迹 | 第84-96页 |
·, 1979-1983年:"控制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始阶段 | 第84-85页 |
·, 1984-1988年:"允许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阶段 | 第85-86页 |
·, 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整阶段 | 第86-88页 |
·, 1992-2000年:"规范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阶段 | 第88-91页 |
·, 2000年以后:"公平流动"政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加快阶段 | 第91-96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特征 | 第96-104页 |
·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 | 第96-97页 |
·制度变迁的诱致性 | 第97-98页 |
·制度变迁的政府主导性 | 第98-100页 |
·制度变迁的效果由"帕累托改进"走向"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 第100-104页 |
第六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的制度变迁分析(下) | 第104-121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的利益博弈 | 第104-108页 |
·地方政府:维护本地利益的博弈主体与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偏好 | 第104-106页 |
·地方政府流动政策的变通与执行偏差原因 | 第106-107页 |
·农民工:利益博弈的弱势群体 | 第107-10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108-113页 |
·路径依赖的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109-110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110-113页 |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存在问题 | 第113-121页 |
·制度供给相对不足 | 第113-114页 |
·制度变迁缓慢 | 第114-115页 |
·执行力不强,抓落实缺乏力度 | 第115-116页 |
·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滞 | 第116-118页 |
·制度变迁战略构想尚欠缺 | 第118-121页 |
第七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与主要特征 | 第121-140页 |
·从劳动力供给状况看,我国已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 | 第121-124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阶段划分之我见:对刘易斯拐点理论的修正 | 第121-122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已进入"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第二个小阶段的判断依据 | 第122-124页 |
·从劳动力"代际"构成看,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阶段农民工的主体 | 第124-128页 |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现阶段农民工的主体 | 第124页 |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差异 | 第124-127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变化对转移政策和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挑战 | 第127-128页 |
·我国农劳动力转移呈现的新特征 | 第128-140页 |
·总量特征 | 第128-130页 |
·人口学特征 | 第130-132页 |
·流向特征 | 第132-136页 |
·流动"周期性"特征 | 第136-138页 |
·流动"宿愿"特征 | 第138-140页 |
第八章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境 | 第140-156页 |
·当前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40-151页 |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 | 第140-146页 |
·农民工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 第146-148页 |
·农民工参保比例低,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 第148-149页 |
·户籍制度仍是农民工实现完整转移第二步跨跃的制度障碍 | 第149-150页 |
·农民工民主权利缺失 | 第150页 |
·家庭分离,情感生活孤独,农村"留守"问题突出 | 第150-151页 |
·当前农民工面临困境的根源仍在于制度缺失 | 第151-156页 |
·维护农民工权益仍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 | 第151页 |
·某些制度设计有缺陷,发挥不了"维权"的应有作用 | 第151-152页 |
·某些新制度安排没很好地实行,也是一种制度缺失 | 第152页 |
·某些制度安排没有突破制度环境的制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维权"问题 | 第152-153页 |
·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安排仍停留在政策和行政规定层次,尚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 | 第153-156页 |
第九章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制度安排的构想 | 第156-178页 |
·促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与构想框架 | 第156-160页 |
·促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基本要求 | 第156页 |
·促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 | 第156-158页 |
·促进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制度安排的构思框架 | 第158-160页 |
·加快推进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 | 第160-172页 |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是当前维护农民工权益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 | 第160-163页 |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工享有同等住房、社会保障和受教育的权利 | 第163-165页 |
·建立和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与服务制度,为农民工就业机会均等化和就业能力可持续提高创造制度条件 | 第165-167页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问题 | 第167-169页 |
·增强农民工维权的立法强度,提高执行力度,健全"维权"机制,以确保新制度的实施落实到位 | 第169-172页 |
·造就包容的城市人文环境,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 第172页 |
·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 | 第172-178页 |
·在产业类型上,要继续实施支持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发展的政策 | 第173页 |
·在企业规模上,要实施扶植中小企业的政策 | 第173-175页 |
·在区域分布上,要实施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 | 第175-176页 |
·在劳动力流向上,要制定鼓励和扶植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 | 第176页 |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布局上,要实施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 | 第176-178页 |
第十章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后续研究打算 | 第178-18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78-181页 |
·关于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视角的结论 | 第178-179页 |
·关于制度视角下的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主要原因 | 第179-180页 |
·关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制度安排的构想 | 第180-181页 |
·本文研究中提出的较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 第181-185页 |
·后续研究打算 | 第185-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1页 |
后记 | 第201-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