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s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与诉讼协同主义 | 第11-19页 |
第一节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一、民事争点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含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民事争点整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3-14页 |
一、与诉讼标的的关系 | 第13页 |
二、与证据交换的关系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功能 | 第14-17页 |
一、提高诉讼效率 | 第14-15页 |
二、促成调解及和解 | 第15-17页 |
第四节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与诉讼协同主义 | 第17-19页 |
一、诉讼协同主义的概念 | 第17页 |
二、诉讼协同主义的历史发展 | 第17-18页 |
三、诉讼协同主义对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支撑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法理基础 | 第19-23页 |
第一节 集中审理主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诉讼主体权 | 第20-22页 |
一、处分权和辩论权 | 第20-21页 |
二、诉讼听审权 | 第21页 |
三、诉讼平等权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诚信诉讼原则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域外考察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域外考察 | 第23-30页 |
一、美国 | 第23-26页 |
二、德国 | 第26-27页 |
三、日本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小结 | 第30-32页 |
一、相同点 | 第30-31页 |
二、不同点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在我国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 | 第33-34页 |
一、立法 | 第33页 |
二、问题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实践现状 | 第34-36页 |
一、实践 | 第34-35页 |
二、问题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法律规定的缺失 | 第36-37页 |
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与争点整理程序的冲突 | 第37页 |
三、程序正义保障的疏忽 | 第37-38页 |
四、配套措施保障的缺乏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设想 | 第39-51页 |
第一节 设立我国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树立协同诉讼的指导思想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设立民事争点整理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 第41页 |
第四节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构成 | 第41-43页 |
一、主体 | 第41-42页 |
二、客体 | 第42-43页 |
三、内容 | 第43页 |
第五节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适用范围、方式及效力 | 第43-47页 |
一、适用范围 | 第43-44页 |
二、方式 | 第44-46页 |
三、效力 | 第46-47页 |
第六节 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 | 第47-51页 |
一、完善起诉答辩制度 | 第48页 |
二、扩大当事人的取证权限 | 第48-49页 |
三、完善法官释明义务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