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

中文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20页
引言第20-22页
第一章 可接受性是什么第22-86页
 第一节 基本界定:多维学科视角的界定及其耦合第22-38页
  一、一般社会科学中的可接受性第22-29页
   (一) 哲学第22-26页
   (二) 语言学第26-28页
   (三) 其他学科第28-29页
  二、法学研究中对可接受性的界定第29-34页
   (一) 立法第29-31页
   (二) 执法第31-32页
   (三) 司法第32-34页
  三、可接受性的核心特征及其方法论界定第34-38页
 第二节 理论来源:新修辞学、非形式逻辑及其他第38-57页
  一、新修辞学第38-50页
   (一) 新修辞学的学说历史第38-46页
   (二) 新修辞学中的可接受性第46-50页
  二、非形式逻辑第50-55页
   (一) 在非形式逻辑与修辞学之间第50-52页
   (二) 非形式逻辑中的可接受性第52-55页
  三、其他理论来源第55-57页
 第三节 兴起原因:从一般到特殊的渐次分析第57-86页
  一、可接受性兴起的一般原因第57-66页
   (一) 从社会中的可接受性到法律中的可接受性第57-64页
   (二) 传统法治中既有的可接受性因素第64-66页
  三、可接受性在法律方法论内的兴起第66-86页
   (一) 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之别第68-74页
   (二) 法律方法论视野下的可接受性第74-86页
第二章 听众:实现接受的背景与场域第86-121页
 第一节 听众接受:反思司法过程的性质第86-91页
 第二节 理想听众:法律解释共同体、法官及其共性人格第91-108页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解释共同体):从韦伯到鲍曼第92-101页
  二、法官及其共性人格第101-108页
 第三节 特殊听众:陪审团、当事人以及社会公众第108-119页
  一、陪审团:具有裁判权的非法律职业群体第108-110页
  二、当事人:法庭内外对法官的影响第110-116页
  三、社会公众:"乌合之众"的盲从及其引导第116-119页
 小结第119-121页
第三章 共识:实现接受的出发点第121-161页
 第一节 为何共识:司法共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121-131页
  一、哲学与一般社会理论中的共识第121-123页
  二、司法中共识的意义及其局限第123-131页
 第二节 法官释明:司法共识形成的主导进路第131-145页
  一、释明权的含义及其意义第132-138页
  二、影响释明权的主要因素第138-140页
  三、法官释明的制度表达:"判后答疑"的价值与限度第140-145页
   (一) 判后答疑的实践意义第140-142页
   (二) 判后答疑的操作局限第142-145页
 第三节 两造协商:司法共识形成的多维进路第145-161页
  一、合意:民事领域中司法共识的主导进路第145-149页
  二、协商: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兴起第149-161页
   (一) 辩诉交易的适用及其争议第149-152页
   (二) 刑事和解的意义及其不足第152-161页
第四章 法律解释:为接受寻找权威第161-199页
 第一节 司法权威的方法论指向第161-169页
  一、法治权威及其对提升可接受性的意义第161-165页
  二、司法权威的缺失以及方法论指向的弥补第165-169页
 第二节 可接受性作为法律解释的评价标准第169-182页
  一、法律解释结果多样性的现状:从"唯一正解"谈起第169-173页
  二、既有标准的审察:合法性、合理性及其他第173-179页
   (一) 合法性标准第173-175页
   (二) 合理性标准第175-179页
  三、次优标准的现实选择:可接受性标准第179-182页
 第三节 解释方法与类型权威的关照第182-197页
  一、文义解释:文本的权威第182-188页
  二、历史解释:传统的权威第188-192页
  三、体系解释:整体的权威第192-194页
  四、社会学解释:多数人的权威第194-197页
 小结第197-199页
第五章 法律论证:因证立而接受第199-255页
 第一节 瑕不掩瑜:法律论证方法的价值与局限第199-227页
  一、法律解释与法律论证的界分第199-204页
  二、逻辑方法:法律论证的基础前提第204-210页
   (一) 逻辑论证方法及其价值第205-208页
   (二) 逻辑论证方法的局限第208-210页
  三、对话方法:法律论证的架构平台第210-215页
   (一) 对话论证方法及其价值第210-214页
   (二) 对话论证方法的局限第214-215页
  四、修辞方法:法律论证的说服方法第215-227页
   (一) 修辞论证方法的基础理论第215-219页
   (二) 宏观视角中的修辞论证框架第219-223页
   (三) 微观视角中的修辞论证技巧第223-227页
 第二节 异曲同工:法律论证方法的共同指向第227-247页
  一、逻辑论证方法:司法三段论推理之殇第228-234页
  二、对话方法:哈贝马斯论可接受性第234-240页
  三、修辞方法:合理的可接受性第240-247页
   (一) 逻辑方法与修辞方法第240-243页
   (二) 对话方法与修辞方法第243-247页
 第三节 由表及里:法律论证中的证立与接受第247-255页
参考文献第255-277页
致谢第277-2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79-28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82页

论文共2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律解释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顺应理论研究--基于辛普森案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