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 机械产品 | 第13页 |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第13-14页 |
三、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 第14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6页 |
(一)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 论文写作的难点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16-21页 |
(一)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16-17页 |
(二) H-O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17-19页 |
(三)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提出与发展 | 第19-21页 |
二、显性比较优势实证文献综述 | 第21-28页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第21-23页 |
(二) 国内研究成果 | 第23-26页 |
(三)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标准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与Balassa指数的分解 | 第28-33页 |
一、Balass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与标准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28-30页 |
(一) Balass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对其的修改 | 第28-29页 |
(二) 标准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对其的修改 | 第29-30页 |
二、Balassa指数的分解 | 第30-33页 |
(一) 结构因素分解 | 第30-31页 |
(二) 竞争因素分解 | 第31-33页 |
第四部分 中国机械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 第33-49页 |
一、中国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迅猛 | 第33-35页 |
(一) 机械产品进出口绝对额快速增长 | 第33-34页 |
(二) 机械产品出口相对额直线上升 | 第34-35页 |
(三) 机械产品出口占六个对象国进口份额明显变大 | 第35页 |
二、中国机械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双边层次分析 | 第35-42页 |
(一) 与美国、日本、德国的比较 | 第36-39页 |
(二) 与巴西、印度、俄罗斯的比较 | 第39-41页 |
(三) 显性比较优势稳定性检验 | 第41-42页 |
三、中国机械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变动因素分析 | 第42-49页 |
(一) 显性比较优势变动的结构因素 | 第42-45页 |
(二) 显性比较优势变动的竞争因素 | 第45-49页 |
第五部分 中国机械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形成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49-55页 |
一、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要素——低劳动力成本 | 第49-51页 |
二、比较优势形成的主要影响要素——外商投资中的加工贸易 | 第51-52页 |
三、未被计算在产品成本内的影响要素——环境成本 | 第52-53页 |
四、两个层次比较优势差异影响要素——各国产业发展特征 | 第53-55页 |
第六部分 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对未来发展建议 | 第55-59页 |
一、中国机械产品当今的国际分工地位 | 第55-56页 |
二、对中国未来发展机械行业的建议 | 第56-59页 |
(一) 继续发挥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 | 第56-57页 |
(二) 调整外资政策以促进技术进步 | 第57页 |
(三) 提高办公与通信设备的技术含量 | 第57页 |
(四) 继续提升纺织机械等已初具竞争力产品的竞争优势 | 第57-58页 |
(五) 利用政府政策大力发展工程机械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