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7页 |
| 符号说明 | 第17-19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9-49页 |
| ·玉米粗缩病的研究进展 | 第19-32页 |
| ·发病概况 | 第19-20页 |
| ·病原研究 | 第20-22页 |
| ·传毒媒介及其传病习性 | 第22-23页 |
| ·传毒媒介 | 第22页 |
| ·传病习性 | 第22-23页 |
| ·影响病害发生及流行的因素 | 第23页 |
|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 | 第23页 |
| ·品种抗性差 | 第23页 |
| ·气候因素 | 第23页 |
| ·玉米粗缩病抗性生理研究 | 第23-24页 |
| ·玉米粗缩病病原的鉴定方法 | 第24-28页 |
| ·生物学方法 | 第24-25页 |
| ·血清学方法 | 第25页 |
| ·电镜法鉴定 | 第25-26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26-27页 |
| ·玉米粗缩病病原的鉴定 | 第27-28页 |
| ·玉米粗缩病的抗病性鉴定和抗性的遗传分析 | 第28-31页 |
| ·玉米粗缩病的分级标准 | 第28-29页 |
| ·粗缩病抗性鉴定及抗性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29-31页 |
| ·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及抗性遗传规律的分析 | 第30-31页 |
| ·人工接种鉴定 | 第31页 |
|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 第31-32页 |
| ·基因组学的研究与植物抗病基因 | 第32-41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 第33-36页 |
| ·玉米遗传图谱 | 第36-39页 |
| ·玉米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整合 | 第39页 |
| ·玉米基因组测序 | 第39-40页 |
|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40-41页 |
| ·玉米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41-47页 |
| ·质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41-42页 |
| ·QTL定位及基因克隆 | 第42-45页 |
| ·玉米抗病基因的定位 | 第45-47页 |
| ·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47-49页 |
| 第二部分 玉米粗缩病抗性的人工接种鉴定 | 第49-6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6页 |
| ·毒源及其保存 | 第49页 |
| ·玉米材料 | 第49-50页 |
| ·灰飞虱的继代饲养 | 第50页 |
| ·人工接种方法 | 第50-51页 |
| ·人工接种实验设计 | 第51页 |
| ·灰飞虱带毒率的测定 | 第51-52页 |
| ·玉米植株的ELISA检测 | 第52页 |
| ·荧光定量RT-PCR检测 RBSDV | 第52-56页 |
| ·总 R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 ·反转录反应 | 第54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4-55页 |
| ·荧光定量RT-PCR反应 | 第55页 |
| ·标准曲线的制作和植株体内病毒含量的定量 | 第55-56页 |
|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 ·灰飞虱带毒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 ·人工接种鉴定结果 | 第57-60页 |
| ·玉米发育时期对人工接种效果的影响 | 第58页 |
| ·虫口密度对人工接种效果的影响 | 第58页 |
| ·接种时间对人工接种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人工接种鉴定玉米自交系的粗缩病抗性 | 第59-60页 |
| ·玉米植株粗缩病抗性的ELISA鉴定 | 第60页 |
| ·荧光定量RT-PCR检测 | 第60-65页 |
| ·讨论 | 第65-68页 |
| 第三部分 掖478×90110 F_2群体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68-8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 ·作图群体 | 第68页 |
| ·CTAB法大量提取玉米叶片DNA | 第68页 |
| ·RFLP分析 | 第68页 |
| ·SSR分析 | 第68-69页 |
| ·DNA模板的准备 | 第68页 |
| ·SSR引物 | 第68页 |
| ·SS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第68-69页 |
| ·筛选在双亲间有多态的SSR标记 | 第69页 |
| ·F_2群体分析及数据转换 | 第69页 |
|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第69页 |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69-7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9页 |
| ·双亲间RFLP和SSR标记的多态性 | 第70-71页 |
| ·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第71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71-78页 |
| ·抗性基因簇集区 | 第78-79页 |
| ·讨论 | 第79-82页 |
| ·我国玉米遗传图谱的价值和本图谱构建的意义 | 第79-80页 |
| ·局部区域的高密度连锁图谱 | 第80-82页 |
| 第四部分 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82-9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 ·植物材料 | 第82页 |
| ·抗病性鉴定 | 第82-83页 |
| ·田间鉴定 | 第82页 |
| ·玉米小苗人工接种鉴定 | 第82-83页 |
| ·抗性遗传分析 | 第83页 |
| ·DNA的制备 | 第83页 |
| ·SSR-BSA分析 | 第83-8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4-94页 |
| ·玉米粗缩病的抗病性鉴定 | 第84-86页 |
| ·SSR-BSA分析 | 第86-87页 |
| ·抗病位点在F_2群体中的共分离分析 | 第87-90页 |
| ·抗病基因位点定位结果的验证 | 第90-94页 |
| ·讨论 | 第94-99页 |
| ·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94-95页 |
|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利用及其在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定位中的价值 | 第95-96页 |
| ·用于共分离分析的数据的选择性淘汰 | 第96-97页 |
| ·本工作为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玉米抗粗缩病自交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 第97-99页 |
|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有 | 第99-100页 |
| 进一步的工作计划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9-120页 |
| 附录 | 第120-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