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应力对压痕实验中压力—压痕深度曲线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压痕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压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压痕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压痕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 ·弹性接触的Hertz理论 | 第15-16页 |
| ·压痕实验的压力-压痕深度曲线 | 第16-19页 |
| ·压痕接触面积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无残余应力状态的压痕实验有限元模拟 | 第22-36页 |
| ·低碳钢的压痕实验测量弹性模量 | 第22-23页 |
| ·低碳钢的拉伸实验 | 第23-25页 |
| ·压痕实验的有限元模拟 | 第25-33页 |
| ·有限元技术及其发展 | 第25-26页 |
| ·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第26-28页 |
| ·有限元仿真无残余应力压痕实验过程 | 第28-33页 |
| ·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应力状态下的压力-压痕深度曲线 | 第36-56页 |
| ·残余应力的基本概念 | 第36-41页 |
| ·残余应力产生原因 | 第36-37页 |
| ·表面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 第37-39页 |
| ·残余应力的危害 | 第39-40页 |
| ·消除残余应力方法 | 第40-41页 |
| ·塑性加工应力分析 | 第41-43页 |
| ·一点附近的应力表示 | 第41-42页 |
| ·应力张量 | 第42-43页 |
| ·残余应力公式的计算推导 | 第43-47页 |
| ·残余应力状态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7-55页 |
| ·压头与试样接触面之间摩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单向加载下的压力-压痕深度曲线 | 第48-50页 |
| ·双向加载下的压力-压痕深度曲线 | 第50-53页 |
| ·单、双向残余应力的压力-压痕深度曲线比较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单向加载残余应力的压痕实验 | 第56-63页 |
| ·压痕实验设备和装置 | 第56-57页 |
| ·压痕实验 | 第57-60页 |
| ·加载系统 | 第57-59页 |
| ·压痕实验的压力-压痕深度曲线 | 第59-60页 |
| ·残余应力对比和误差分析 | 第60-62页 |
| ·残余应力的对比分析 | 第60-62页 |
| ·产生误差原因分析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