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把法治文化溶入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可能性 | 第9-14页 |
(一) 社会化的概念 | 第9页 |
(二) 把法治文化溶入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可能性 | 第9-14页 |
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化成功的前提条件 | 第9-11页 |
2、人的早期依赖性是社会化的基础 | 第11-12页 |
3、法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也为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 第12-14页 |
二、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法治文化的价值观 | 第14-23页 |
(一) 法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法治形态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二) 法治文化的价值观 | 第15-17页 |
1、它是一种以公民权利和自由为核心价值的法文化 | 第15-16页 |
2、它是一种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稳定的法文化 | 第16页 |
3、它是一种制约国家权力,建立民主政治的法文化 | 第16-17页 |
4、它是一种必须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及时妥善地实施权利救济的法文化 | 第17页 |
(三) 法治文化的社会化与一般社会化的比较 | 第17-23页 |
1、两者相同的地方 | 第17-19页 |
2、两者不同的地方 | 第19-23页 |
三、我国法治文化的多面性 | 第23-27页 |
(一) 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制约着法治文化的发展 | 第23页 |
(二) 我国的法治文化与西方法治文化有着密切渊源 | 第23-24页 |
(三) 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仍受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4-27页 |
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人的社会化 | 第27-38页 |
(一)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 第27-30页 |
1、不能忽视文化价值观对法治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 第27页 |
2、不能忽视政治的影响 | 第27-28页 |
3、不能忽视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28页 |
4、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文化 | 第28-29页 |
5、不能忽视法治的前提必须是善法 | 第29-30页 |
(二) 人性恶是法治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 | 第30-32页 |
1、人性恶是法治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 | 第30-31页 |
2、法治文化是对人性恶的必要限制和合理宽容 | 第31-32页 |
(三) 把法治文化的价值观溶入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具体表现 | 第32-38页 |
1、人的社会化发展阶段和过程 | 第32-33页 |
2、利用社会化不同发展阶段把法治文化溶入到个体社会化中 | 第33-35页 |
3、利用不同的社会化载体把法治文化溶入到个体社会化中 | 第35-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