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研究与微生物实验论文--微生物学技术与微生物学实验论文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发酵条件与酶学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第13-4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3-36页
   ·实验材料第13-23页
     ·实验动物第13页
     ·采样第13页
     ·转送管的制备第13页
     ·试剂与溶液第13-19页
     ·培养基第19-22页
     ·仪器第22-23页
   ·实验方法第23-36页
     ·纤维素酶产生菌株的分离第23页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23-25页
     ·生理生化鉴定试验第25-27页
     ·扫描电镜实验第27-28页
     ·16S rDNA分子鉴定实验第28-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2页
   ·菌株分离筛选结果第36-37页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36页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初筛第36页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复筛第36-37页
   ·菌株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7-38页
     ·形态特征第37页
     ·生理生化特征第37-38页
   ·菌株16S rDNA鉴定结果第38-42页
     ·总DNA提取结果第38-39页
     ·16S rDNA PCR结果第39页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第39-40页
     ·菌株JF-1116的16S rDNA基因全序列测定第40-41页
     ·16S rDNA序列相似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第41-42页
 3 讨论第42-44页
   ·纤维素酶产生菌JF-1116的特点第42页
   ·纤维素酶产生菌筛选方法的确立第42-43页
   ·JF-1116菌株16S rDNA PCR扩增引物的选择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第二章 菌株JF-1116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与性质研究第46-6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6-49页
   ·实验材料第46-47页
     ·实验菌株第46页
     ·试剂和溶液第46页
     ·培养基第4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6-47页
   ·实验方法第47-49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7页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第47页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第47页
     ·产酶发酵条件优化第47-49页
     ·酶学性质研究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菌株JF-1116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第49-50页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结果第50-51页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备结果第51页
   ·产酶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第51-55页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第51-52页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第52页
     ·发酵培养基组成成分正交试验第52-53页
     ·通气量对产酶的影响第53页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53-54页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第54-55页
   ·JF-1116菌株粗酶液的基本酶学性质第55-57页
     ·酶反应的最适温度第55页
     ·酶液的热稳定性第55-56页
     ·CMCase酶的耐热性第56-57页
     ·CMCase酶作用最适pH值第57页
 3 讨论第57-60页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确立第57-58页
   ·滤纸对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的影响第58页
   ·关于酶活力的提高第58页
   ·菌株JF-1116的发展前景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文献综述第62-82页
 1 纤维素酶研究概况第62-64页
 2 纤维素酶的理化特性第64-68页
   ·纤维素酶酶系组成第64页
   ·几种纤维素酶的作用位点第64-65页
   ·对纤维素分子的吸附作用第65页
   ·纤维素酶中单个组分的作用机制第65-66页
   ·纤维素酶的多形性第66页
   ·分子量、分子结构及等电点第66-67页
   ·纤维素酶最适pH值及酶活的影响因子第67-68页
 3 纤维素酶的降解机理第68-69页
 4 纤维素酶测定方法简述第69-72页
   ·纤维素酶测定原则第69-71页
   ·纤维素酶测定方法第71-72页
     ·棉线切断法第71页
     ·滤纸崩溃法第71页
     ·羧甲基纤维素钠测定法第71页
     ·巴鲁阿—斯温(Barnchandswain)测定法第71页
     ·快速测定纤维素酶CMC液化活力法第71-72页
     ·平板法第72页
 5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菌种选育研究进展第72-74页
   ·常规理化诱变第72-73页
   ·基因重组技术第73页
   ·基因定位突变技术第73-74页
   ·细胞融合技术第74页
 6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74-78页
   ·食品工业第74-75页
   ·洗涤剂第75页
   ·造纸第75-76页
   ·纺织第76页
   ·饲料第76-77页
   ·医药第77页
   ·能源工业第77页
   ·目前纤维素酶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意义及问题第77-78页
 7 纤维素酶的研究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致谢第82-83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83-84页
声明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浓香型白酒窖池发酵过程中酵母类微生物的分析
下一篇:女性皮肤纹理、粗糙度、弹性与年龄和部位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