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陪审制度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 第8-14页 |
(一) 陪审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 第8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制度 | 第8-10页 |
1.现代陪审制度形成于英国 | 第8-9页 |
2.富有活力的美国陪审制度 | 第9-10页 |
(三) 大陆法系陪审制度移植及发展 | 第10-12页 |
1.法国陪审制度的移植 | 第10-11页 |
2.德国陪审制度的移植 | 第11页 |
3.大陆法系参审制的现状 | 第11-12页 |
(四) 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特点分析 | 第12-14页 |
1.陪审团制的基本特点 | 第12-13页 |
2.参审制的基本特点 | 第13-14页 |
二、陪审制度功能分析 | 第14-18页 |
(一) 政治参与功能 | 第14-15页 |
(二) 监督司法权力的功能 | 第15-16页 |
(三) 保障司法公正的功能 | 第16-17页 |
(四) 教育功能 | 第17-18页 |
(五) 弥补法律缺陷 | 第18页 |
三、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沿革及其存废之争 | 第18-24页 |
(一)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属于参审制,借鉴引进于前苏联 | 第18-20页 |
(二) 我国陪审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 第20-22页 |
1.陪审员缺乏陪审积极性 | 第21页 |
2.陪审案件数量极少 | 第21页 |
3.法官不愿适用陪审审判 | 第21页 |
4.陪审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 第21-22页 |
5.“陪审专业户”的出现 | 第22页 |
6.陪审员的产生程序不规范、管理松散 | 第22页 |
(三) 当前我国关于陪审制度的存废之争 | 第22-24页 |
1.改革完善说 | 第22页 |
2.废除说 | 第22-24页 |
3.陪审团说 | 第24页 |
4.陪审团和参审制并存说 | 第24页 |
四、我国当前参审制模式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应予废除 | 第24-27页 |
(一) 两种陪审制度模式的比较 | 第24-26页 |
1.陪审团制度具有科学的职能分工 | 第24-25页 |
2.参审制具有不可克服的制度建构缺陷 | 第25-26页 |
(二) 从国际发展潮流看,参审制出现了普遍衰落的趋势,陪审团制度则总体稳定 | 第26页 |
(三) 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人民陪审员制度未能发挥显著作用 | 第26-27页 |
五、我国进行陪审团制度移植的可行性论证 | 第27-35页 |
(一) 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 第27-28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移植陪审制度失败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三) 陪审团制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第30-31页 |
1.陪审团制度得到广泛民意支持 | 第31页 |
2.陪审适用范围的缩小并不意味着陪审团制度即将消亡 | 第31页 |
(四) 陪审团制度与我国本土资源的冲突分析 | 第31-32页 |
1.我国的诉讼模式尚不能完全适用陪审团审判的需要 | 第31页 |
2.我国当前的律师制度不适应陪审团制对律师的要求 | 第31-32页 |
3.采用陪审团审判会增加财政支出 | 第32页 |
4.我国民众很难接受陪审团审判结果的不确定性 | 第32页 |
(五) 我国已初步具备移植陪审团制度的社会土壤 | 第32-33页 |
1.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陪审团制度的移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第32页 |
2.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 第32-33页 |
3.公民的文化素质及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 第33页 |
4.我国的诉讼模式正朝着有利于推行陪审团制度的方向发展 | 第33页 |
(六) 陪审团制度对我国司法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 第33-35页 |
1.增强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 | 第33-34页 |
2.完善司法制度,推动审判制度改革 | 第34-35页 |
六、我国建立陪审团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5-39页 |
(一) 关于陪审团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二) 关于陪审员的资格条件和产生程序 | 第36页 |
(三) 陪审团的法定组成人数及选任 | 第36-37页 |
(四) 陪审团的运行机制 | 第37-39页 |
(五) 关于陪审团制度的相关立法 | 第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