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法院论文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7页
前言第7-8页
一、陪审制度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第8-14页
 (一) 陪审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第8页
 (二) 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制度第8-10页
  1.现代陪审制度形成于英国第8-9页
  2.富有活力的美国陪审制度第9-10页
 (三) 大陆法系陪审制度移植及发展第10-12页
  1.法国陪审制度的移植第10-11页
  2.德国陪审制度的移植第11页
  3.大陆法系参审制的现状第11-12页
 (四) 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特点分析第12-14页
  1.陪审团制的基本特点第12-13页
  2.参审制的基本特点第13-14页
二、陪审制度功能分析第14-18页
 (一) 政治参与功能第14-15页
 (二) 监督司法权力的功能第15-16页
 (三) 保障司法公正的功能第16-17页
 (四) 教育功能第17-18页
 (五) 弥补法律缺陷第18页
三、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沿革及其存废之争第18-24页
 (一)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属于参审制,借鉴引进于前苏联第18-20页
 (二) 我国陪审制度存在问题分析第20-22页
  1.陪审员缺乏陪审积极性第21页
  2.陪审案件数量极少第21页
  3.法官不愿适用陪审审判第21页
  4.陪审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第21-22页
  5.“陪审专业户”的出现第22页
  6.陪审员的产生程序不规范、管理松散第22页
 (三) 当前我国关于陪审制度的存废之争第22-24页
  1.改革完善说第22页
  2.废除说第22-24页
  3.陪审团说第24页
  4.陪审团和参审制并存说第24页
四、我国当前参审制模式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应予废除第24-27页
 (一) 两种陪审制度模式的比较第24-26页
  1.陪审团制度具有科学的职能分工第24-25页
  2.参审制具有不可克服的制度建构缺陷第25-26页
 (二) 从国际发展潮流看,参审制出现了普遍衰落的趋势,陪审团制度则总体稳定第26页
 (三) 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人民陪审员制度未能发挥显著作用第26-27页
五、我国进行陪审团制度移植的可行性论证第27-35页
 (一) 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第27-28页
 (二) 大陆法系国家移植陪审制度失败原因分析第28-30页
 (三) 陪审团制度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第30-31页
  1.陪审团制度得到广泛民意支持第31页
  2.陪审适用范围的缩小并不意味着陪审团制度即将消亡第31页
 (四) 陪审团制度与我国本土资源的冲突分析第31-32页
  1.我国的诉讼模式尚不能完全适用陪审团审判的需要第31页
  2.我国当前的律师制度不适应陪审团制对律师的要求第31-32页
  3.采用陪审团审判会增加财政支出第32页
  4.我国民众很难接受陪审团审判结果的不确定性第32页
 (五) 我国已初步具备移植陪审团制度的社会土壤第32-33页
  1.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陪审团制度的移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32页
  2.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第32-33页
  3.公民的文化素质及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第33页
  4.我国的诉讼模式正朝着有利于推行陪审团制度的方向发展第33页
 (六) 陪审团制度对我国司法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第33-35页
  1.增强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第33-34页
  2.完善司法制度,推动审判制度改革第34-35页
六、我国建立陪审团制度的具体构想第35-39页
 (一) 关于陪审团制度的适用范围第35-36页
 (二) 关于陪审员的资格条件和产生程序第36页
 (三) 陪审团的法定组成人数及选任第36-37页
 (四) 陪审团的运行机制第37-39页
 (五) 关于陪审团制度的相关立法第39页
结论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我国受贿罪立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中华绒螯蟹精子膜蛋白的提取分离及部分生化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