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聚合物载体流化床反应器生物颗粒特性及焦化废水流化床系统生物脱氮研究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1-12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48页
 1 厌氧消化过程原理第14-16页
 2 现代高效厌氧反应器发展概述第16-34页
  2.1 概述第16-19页
  2.2 典型高效厌氧反应器研究进展第19-24页
  2.3 厌氧流化床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24-34页
   2.3.1 载体颗粒的选择及微生物的固定化第24-26页
   2.3.2 生物颗粒的沉降性能及床层膨胀性能第26-28页
   2.3.3 生物流化床传质与反应动力学第28-32页
   2.3.4 AFB用于处理难降解废水研究进展第32-34页
 3 焦化废水生物脱氮研究及应用进展第34-36页
  3.1 焦化废水概述第34页
  3.2 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第34-36页
   3.2.1 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第34页
   3.2.2 A_2/O、A_1-A_2/O及其他组合工艺第34-36页
  3.3 国内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统计分析第36页
 4 结束语第36-37页
 符号说明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8页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第48-55页
 1 厌氧流化床(AFB)反应器装置及流程第48-49页
 2 静态聚合物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产气实验装置第49页
 3 载体与接种污泥第49-50页
 4 实验用水第50-52页
  4.1 厌氧反应器实验用水第50-52页
 5 分析测试方法第52-53页
  5.1 化学耗氧量COD第52页
  5.2 pH第52页
  5.3 沼气流量及成份分析第52页
  5.4 光颗粒表观密度与骨架密度第52-53页
  5.5 生物颗粒直径第53页
  5.6 光载体观察第53页
  5.7 生物相观察第53页
  5.8 共聚物载体红外光谱分析第53页
 6 常规计算公式第53页
 7 焦化废水生物流化床系统脱氮中试试验系统第53-55页
第三章 多孔聚合物载体的筛选、抗生物降解性及处理难降解废水的研究第55-88页
 1 多孔共聚物载体的筛选方法第59-60页
 2 高分子载体的抗生物降解性能研究第60-62页
  2.1 HP载体接种微生物的产气量评定第60-61页
  2.2 HP载体红外光谱分析第61-62页
 3 AFB反应器处理合成废水性能比较及处理富积硫酸盐废水时的高效稳定运行第62-71页
  3.1 实验装置及方案第62页
  3.2 分析测定方法第62页
  3.3 HP、GAC载体AFB反应器处理合成废水性能比较第62-65页
   3.3.1 实验用水第62-63页
   3.3.2 结果与讨论第63-65页
  3.4 HP载体AFB反应器处理富积硫酸盐废水时的高效稳定运行第65-71页
   3.4.1 载体及生物颗粒第65页
   3.4.2 实验用水第65-66页
   3.4.3 结果与讨论第66-71页
 4 聚合物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形成生物颗粒的原理及镜相分析第71-79页
  4.1 载体上生物膜的形成第71-72页
  4.2 多孔载体形成生物颗粒的原理第72-74页
  4.3 生物颗粒上微生物的镜相分析及pH对厌氧生物颗粒上微生物分布特性的影响第74-79页
   4.3.1 生物相镜相分析第74-78页
   4.3.2 pH变化对厌氧生物颗粒上微生物分布特性的影响研究第78-79页
 5 小结第79-80页
 符号说明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第四章 多孔生物颗粒沉降性能及床层膨胀特性第88-110页
 1 前期的研究工作第88-92页
  1.1 液-固流化床中颗粒的流化及沉降性能第89-90页
  1.2 生物流化床中生物颗粒的终端沉降性能第90-91页
  1.3 生物颗粒流化特性第91-9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2-96页
  2.1 裸载体物理参数及终端沉降实验第93页
  2.2 裸载体流化实验第93-94页
  2.3 生物颗粒尺寸及密度第94-95页
  2.4 生物颗粒沉降与流化实验第95-96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6-106页
  3.1 多孔载体沉降性能第96-97页
   3.1.1 颗粒直径对多孔载体终端沉降速度的影响第96-97页
   3.1.2 颗粒密度对多孔载体沉降性能的影响第97页
   3.1.3 颗粒刚性(孔隙)对沉降性能的影响第97页
  3.2 裸载体流化性能第97-100页
   3.2.1 六种实验载体流化性能比较第97-99页
   3.2.2 粒径对载体流化性能的影响第99页
   3.2.3 HP多孔高分子载体膨胀指数n与R_(et)的关系第99-100页
   3.2.4 多孔聚合物载体流化曲线有弯曲特性第100页
  3.3 生物颗粒流化及沉降性能第100-105页
   3.3.1 载体上生物质的附着对生物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第100-102页
   3.3.2 生物质附着对生物颗粒流化性能的影响第102-103页
   3.3.3 生物颗粒与裸载体膨胀指数比较第103-105页
  3.4 多孔球形高分子载体生物颗粒曳力系数C_D的确定第105-106页
 4 小结第106-107页
 符号说明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0页
第五章 焦化废水生物流化床系统脱氮研究第110-148页
 1 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原理及理论分析第110-122页
  1.1 厌氧段(Anaerobic)的作用第111-112页
  1.2 生物硝化(Oxic)反应过程及分析第112-117页
  1.3 生物反硝化(Anoxic)反应过程及分析第117-121页
   1.3.1 生物反硝化反应第117-119页
   1.3.2 影响生物反硝化反应的因素第119-121页
   1.3.3 生物硝化反应动力学分析第121页
  1.4 厌氧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论述(A_1-A_2/O)第121-122页
 2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122-127页
  2.1 废水来源、水质、接种污泥及载体第123页
  2.2 试验工艺流程及反应器第123-125页
  2.3 分析测试项目第125页
  2.4 焦化废水A_1-A_2/O生物脱氮理论分析第125-127页
 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127-143页
  3.1 系统启动第127-128页
  3.2 系统操作运行分析第128-132页
  3.3 进水COD_(Cr)、NH_3-N浓度对系统运行结果的影响第132-134页
   3.3.1 进水COD_(Cr)浓度的影响第132-133页
   3.3.2 进水NH_3-N浓度的影响第133-134页
  3.4 系统脱氮效果及分析第134-137页
  3.5 本研究生物脱氮效果与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第137-139页
   3.5.1 焦化废水进水低NH_3-N浓度第137-138页
   3.5.2 焦化废水进水高NH_3-N浓度第138-139页
  3.6 影响脱氮效果的因素分析第139-143页
   3.6.1 溶解氧(DO)第139-140页
   2.6.2 有机负荷及碳源对硝化与反硝化的影响第140-142页
   3.6.3 pH值的影响第142页
   3.6.4 温度的影响第142页
   3.6.5 回流比第142-143页
 4 小结第143-144页
 符号说明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48页
第六章 厌氧流化床中生物膜内的传质与反应动力学及生物流化床系统处理焦化废水硝化动力学第148-163页
 1 AFB反应器中基质从液相传递到生物膜的表面第149页
 2 基质在生物颗粒膜内的传质与生物降解动力学模型推导第149-154页
  2.1 生物颗粒生物膜内扩散——反应的基本方程式第150-152页
  2.2 AF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废水传质与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52-154页
   2.2.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第152-153页
   2.2.2 效率因子第153-154页
 3 AF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废水传质与反应动力学模拟结果与讨论第154-157页
  3.1 模拟参数的确定第154-155页
  3.2 生物膜厚度对膜内基质浓度分布的影响第155页
  3.3 颗粒上生物膜的形成及对反应器效率的影响第155-156页
  3.4 生物膜厚度对反应器基质去除效率的影响第156-157页
 4 焦化废水好氧(O段)硝化简化动力学模型第157-159页
  4.1 模型推导第157-158页
  4.2 模型动力学常数的求取第158-159页
 5 小结第159-160页
 符号说明第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3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第163-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目录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元体系Li~+,Na~+,K~+//CO3~(2-),B4O7~(2-)-H2O288K稳定及介稳相平衡研究
下一篇:软锰矿烟气脱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