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推拉理论 | 第19页 |
·二元经济论 | 第19-20页 |
·就业歧视理论 | 第20-21页 |
·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21页 |
2 我国进城务工农民产生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 第21-25页 |
·农民工出现的原因 | 第21-23页 |
·人地关系紧张、乡镇企业衰退 | 第21-22页 |
·价格“剪刀差”所造成的城乡巨大差别 | 第22页 |
·二元社会结构的松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22-23页 |
·市场经济下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 第23页 |
·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第23-25页 |
·农民工对农村的积极作用 | 第23-24页 |
·农民工对城市的积极作用 | 第24页 |
·农民工对社会转型的积极作用 | 第24-25页 |
3 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现状及影响 | 第25-33页 |
·农民工就业的整体情况 | 第25-28页 |
·个人社会网络是农民工找工作的主要渠道 | 第25页 |
·就业集中在私有制企业和高危行业 | 第25-27页 |
·较高的兼业程度与就业非稳定性 | 第27页 |
·超常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 第27页 |
·劳动环境恶劣 | 第27-28页 |
·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现状 | 第28-31页 |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 | 第28-29页 |
·职业伤害风险高与劳动保护不足 | 第29页 |
·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 | 第29页 |
·农民工不享有失业保险保障权 | 第29-30页 |
·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参保难、遭受工伤维权难 | 第30-31页 |
·工资低且被克扣拖欠现象严重 | 第31页 |
·就业培训缺失 | 第31页 |
·农民工就业壁垒表现 | 第31-32页 |
·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高 | 第31-32页 |
·劳动力被排挤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 第32页 |
·农民工就业保障缺失的影响 | 第32-33页 |
·阻碍城市化的进程 | 第32页 |
·影响城市生活的正常运作 | 第32-33页 |
·造成城市管理的混乱 | 第33页 |
4 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保障缺失的原因 | 第33-42页 |
·观念方面的原因 | 第33-34页 |
·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错位 | 第33页 |
·社会观念的排斥 | 第33-34页 |
·制度方面的原因 | 第34-36页 |
·户籍制度及其产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 第34页 |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 第34-35页 |
·监督机制的缺失 | 第35-36页 |
·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36-37页 |
·经济全球化 | 第36页 |
·区位竞争 | 第36-37页 |
·政府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原因 | 第37-38页 |
·政府服务职能错位 | 第37页 |
·政府管理职能错位 | 第37-38页 |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角色转型不易 | 第38页 |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 第38-39页 |
·缺乏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人才市场 | 第39页 |
·职介所信誉和质量不高 | 第39页 |
·职介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运作方式落后 | 第39页 |
·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39-42页 |
·人力资本严重偏低,职业选择和上升受阻 | 第40-41页 |
·社会资本不足,职业流动处于弱势 | 第41-42页 |
5 完善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保障的对策 | 第42-54页 |
·观念方面——变革旧有观念 | 第42-44页 |
·树立国民概念 | 第42-43页 |
·深化行政理念 | 第43页 |
·建立新的就业观及竞争观 | 第43页 |
·转变管理、服务理念 | 第43-44页 |
·制度方面——革故鼎新,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 | 第44-47页 |
·推进以户籍为核心的多种配套制度的改革 | 第44页 |
·完善农民工劳动保障制度 | 第44-46页 |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就业培训制度 | 第46-47页 |
·政策方面——推行惠及农民工就业政策 | 第47-49页 |
·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限制性政策 | 第48页 |
·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的产业政策和引导政策 | 第48-49页 |
·司法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就业法律体系 | 第49-50页 |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 第49页 |
·劳动监察与仲裁保障 | 第49页 |
·人民法院的审判与对结果的强制执行 | 第49-50页 |
·制定和实施消除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 | 第50页 |
·组织方面——发展和培育维权组织 | 第50-52页 |
·创新工会组建形式,最大限度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 第50-51页 |
·加强对事关农民工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检查 | 第51页 |
·加强企业监督体系的完善 | 第51页 |
·工会应建立工资监督和保证金制度 | 第51-52页 |
·充分发挥工会组建的优势 | 第52页 |
·企业方面——为农民工就业、发展提供平台 | 第52-53页 |
·加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资 | 第52页 |
·企业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实现 | 第52-53页 |
·企业应加大投入来改善农民工的整体工作环境 | 第53页 |
·人文方面——动员全社会给予其人文关怀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54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详细摘要 | 第60-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