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制度的概念基础 | 第12-17页 |
(一) 退股权的基本含义界定 | 第12-13页 |
(二) 股东退股的类型 | 第13页 |
(三) 退股权的法律属性 | 第13-14页 |
(四) 退股权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 第14-17页 |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 | 第17-22页 |
(一) 退股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二) 反对股东退股的观点及其评价 | 第18-20页 |
(三) 退股权制度的实践价值 | 第20-22页 |
三、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22-27页 |
(一) 我国退股权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2-24页 |
1.我国退股权制度的规范渊源 | 第22-23页 |
2.我国《公司法》对退股权制度的规定 | 第23-24页 |
(二) 我国退股权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4-27页 |
1.退股权的主体不明确 | 第24页 |
2.退股权的适用条件狭窄 | 第24页 |
3.某些退股条件易被规避或缺乏可操作性 | 第24-25页 |
4.退股权的行使程序有待完善 | 第25-26页 |
5.退股股权合理价值的核算标准缺乏 | 第26页 |
6.退股权的法律后果不明确 | 第26页 |
7.退股权的限制条款缺失 | 第26-27页 |
四、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权制度之建构 | 第27-44页 |
(一) 退股权制度的建构原则 | 第27-29页 |
1.债权人利益保护原则 | 第27-29页 |
2.存续股东利益保护原则 | 第29页 |
(二) 完善我国退股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29-44页 |
1.明确退股权行使的主体 | 第29-30页 |
2.增加退股权的适用条件 | 第30-31页 |
3.增强现有退股权适用条件的操作性 | 第31-33页 |
4.增加退股权的一般程序规定 | 第33-36页 |
5.完善退股权的诉讼程序 | 第36-39页 |
6.规定股权公平价值评估的方法 | 第39-41页 |
7.规定退股权行使的法律后果 | 第41页 |
8.规定退股权行使的限制条件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