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美国企业大学概述 | 第16-29页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大学兴起的原因 | 第16-22页 |
一、经济发展 | 第16-17页 |
二、文化传统 | 第17-19页 |
三、理论指导 | 第19-21页 |
四、教育体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美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一、萌芽阶段 | 第22-23页 |
二、管理变革阶段 | 第23页 |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阶段 | 第23页 |
第三节 美国企业大学的现状及其在教育市场中的地位 | 第23-25页 |
一、美国企业大学的现状 | 第23-24页 |
二、美国企业大学在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美国企业大学的具体功能 | 第25-29页 |
一、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 第26-27页 |
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第27页 |
三、帮助企业整合战略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美国企业大学的运作模式 | 第29-38页 |
第一节 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和传统企业培训部门的比较 | 第29-33页 |
一、与传统大学的比较 | 第29-31页 |
二、与传统企业培训部门的比较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美国企业大学模式的原则 | 第33-34页 |
一、提供支持企业目标的学习机会 | 第33页 |
二、围绕3C设计核心课程 | 第33-34页 |
三、从教师控制转变为多种形式的学习提供方式 | 第34页 |
第三节 美国企业大学模式的特点 | 第34-38页 |
一、目标群 | 第34页 |
二、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学习策略 | 第34-36页 |
三、合作与联盟 | 第36-37页 |
四、学分累积及课程认证系统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美国迪斯尼大学的个案研究 | 第38-52页 |
第一节 迪斯尼及迪斯尼大学的历史 | 第38-39页 |
一、迪斯尼公司 | 第38页 |
二、迪斯尼大学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迪斯尼大学的特点 | 第39-44页 |
一、把保留和传承企业传统作为首要使命 | 第39页 |
二、培训、交流和激励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 | 第39-41页 |
三、打造迪斯尼优质服务品牌 | 第41-42页 |
四、外向型的培训项目 | 第42-43页 |
五、先进的培训技术 | 第43页 |
六、灵活的课时安排 | 第43页 |
七、广泛的社会合作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迪斯尼学院项目(DCP) | 第44-52页 |
一、迪斯尼学院项目的历史 | 第44页 |
二、迪斯尼学院项目概述 | 第44-45页 |
三、多样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 | 第45-47页 |
四、师资 | 第47-48页 |
五、角色演练 | 第48页 |
六、与正规高校及教育机构合作的学分授予模式 | 第48-52页 |
第四章 美国企业大学的经验以及启示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国内企业大学现状分析 | 第52-53页 |
第二节 美国企业大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3-55页 |
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 | 第53-54页 |
二、与高校合作 | 第54页 |
三、开发自主课程,利用认证方式,提升自身品牌价值 | 第54页 |
四、企业高层参与培训 | 第54-55页 |
五、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 | 第55页 |
第三节 对我国建立企业大学体系的建议 | 第55-58页 |
一、认清自身是否适合建立企业大学 | 第56页 |
二、做好详细规划 | 第56-57页 |
三、转变观念,建立有效的运作模式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