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民勤县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景观格局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外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10页 |
·国内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12页 |
·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 第12-13页 |
·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研究 | 第13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13-14页 |
·本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14页 |
·本研究的内容、目标及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2 理论体系 | 第17-24页 |
·景观格局和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17页 |
·景观格局内涵 | 第17页 |
·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17页 |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景观格局指数法 | 第18-19页 |
·转移矩阵法 | 第19-20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集对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1-22页 |
·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级别的确定 | 第22页 |
·3S技术在景观格局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3S技术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3S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3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民勤县为例 | 第24-5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24-25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27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景观分类 | 第27-28页 |
·数据提取 | 第28页 |
·精度评价 | 第28-33页 |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33-46页 |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第33页 |
·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 第33-46页 |
·景观类型转化及预测分析 | 第46-53页 |
·转移概率的确定 | 第46-51页 |
·2010年后民勤县景观变化趋势预测 | 第51-53页 |
4 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53-62页 |
·景观变化中的生态过程 | 第53-55页 |
·生态系统较脆弱 | 第53-54页 |
·景观多样性较低 | 第54页 |
·景观破碎度较高 | 第54-55页 |
·经济发展与维持景观稳定性相冲突 | 第55页 |
·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 | 第55-5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5-57页 |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 | 第57页 |
·评价等级划分 | 第57页 |
·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 | 第57-59页 |
·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9-62页 |
·重建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 第59-60页 |
·控制农村居民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 第60页 |
·提高区域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破碎度 | 第60-61页 |
·适当发展沙产业,增加景观异质性 | 第61页 |
·实施经济适度增长,维持景观稳定 | 第61-6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2-65页 |
·理论基础研究 | 第62页 |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 第62-64页 |
·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64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64-65页 |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获奖情况 | 第71页 |
*发表论文 | 第71页 |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