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前言第16-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33页
   ·研究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第17-22页
     ·研究背景第17-19页
     ·研究对象与目的第19-21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研究现状综述第22-27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6页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第26-27页
   ·研究思路、内容结构和方法第27-30页
     ·研究思路第27-28页
     ·内容结构第28-29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30-33页
     ·主要创新点第30-31页
     ·缺点与不足第31-33页
第2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背景第33-51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第33-37页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33-34页
     ·马克思主义需要被大众理解掌握第34-36页
     ·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第36-3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第37-41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土地革命战争形势发展需要第37-39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抗日战争形势发展需要第39-41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解放战争形势发展需要第41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第41-51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需要第42-44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需要第44-46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需要第46-48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需要第48-51页
第3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第51-83页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和内涵的阐述第51-5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第51-52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第52-53页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的认识第53-59页
     ·普通高校第54-55页
     ·各级党校第55-57页
     ·军事院校第57-59页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的揭示第59-61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性第59-60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性第60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性第60-61页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对象的明确第61-66页
     ·知识分子第61-63页
     ·青年学生第63页
     ·工农群众第63-65页
     ·党的干部第65-66页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丰富第66-83页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第67-7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大众化第73-77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大众化第77-79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大众化第79-83页
第4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方式第83-101页
   ·理论队伍承担宣传责任第83-88页
     ·通过学校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第83-84页
     ·通过学术研究活动促进学术交流第84-87页
     ·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第87-88页
   ·从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着手第88-94页
     ·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经济利益着手第88-91页
     ·从解决群众关心的政治利益着手第91-92页
     ·从解决群众关心的文化利益着手第92-94页
   ·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第94-96页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第94-95页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第95-96页
   ·有效利用生动活泼的文风进行宣传第96-101页
     ·语言风格通俗化第97-98页
     ·语言表述形象化第98-99页
     ·语言宣传大众化第99-101页
第5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点第101-12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相结合第101-110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相结合的必要性第101-102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有效结合第102-110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第110-114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第111-112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第112-114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党内非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第114-11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党内非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要性第114-115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党内非马克思主义的有效结合第115-11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以及时代化相结合第117-123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以及时代化相结合的必要性第117-119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以及时代化的有效结合第119-123页
第6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第123-137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时代的特征第123-126页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123-125页
     ·符合新时期大众的需求第125-126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掌握不同群体的特点第126-132页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第126-127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群体第127-132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第132-134页
     ·宣传方式向生动化方向改进第132-133页
     ·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教育第133-134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宣传语言的价值第134-137页
     ·理论宣传话语通俗易懂第135-136页
     ·出版更多的理论通俗读物第136-137页
结语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与全球秩序--基于三维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