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缩略语表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现代医学关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 第9-11页 |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 | 第9页 |
·西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的用药研究 | 第9-10页 |
·静脉给药方法的治疗进展 | 第10页 |
·胃肠起搏器的应用情况 | 第10-11页 |
·术后给予肠内营养的作用 | 第11页 |
2. 祖国医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 第11-13页 |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页 |
·中医的治疗现状 | 第11页 |
·中药内服的研究 | 第11-12页 |
·外用药物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中药敷脐的应用 | 第13页 |
·中医针灸的治疗进展 | 第13页 |
·电针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3. 足三里、上巨虚的穴位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祖国医学对足三里、上巨虚穴位的认识 | 第13-15页 |
·关于足三里、上巨虚的临床应用 | 第15页 |
·电针足三里、上巨虚的基础实验研究 | 第15-16页 |
·电针的临床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27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8页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页 |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依据 | 第18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8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8页 |
3.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病例采集 | 第18页 |
·一般处理 | 第18-19页 |
·分组 | 第19页 |
·选择针具 | 第19页 |
·选择体位 | 第19页 |
·选取穴位 | 第19页 |
·消毒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20页 |
4.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 第20页 |
5. 针刺注意事项 | 第20-21页 |
6. 观测指标及观测方法 | 第21页 |
7. 疗效制定标准 | 第21-22页 |
·胃肠功能恢复疗效判定 | 第21页 |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21-22页 |
8. 临床试验统计分析报告 | 第22-27页 |
讨论 | 第27-36页 |
1.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机 | 第27-29页 |
·影响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8-29页 |
2. 足三里、上巨虚穴位的精确定位、解剖层次 | 第29页 |
·足三里、上巨虚的断面解剖学 | 第29页 |
·足三里及上巨虚的显微结构 | 第29页 |
3. 足三里、上巨虚穴位的作用总结 | 第29-31页 |
4. 电针足三里、上巨虚的作用机理 | 第31-35页 |
·针刺足三里、上巨虚的大脑功能区分布 | 第31页 |
·针刺对胃动素的调节作用 | 第31-32页 |
·针刺对人体功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针刺对胃蠕动的影响 | 第33-34页 |
·电针对紊乱胃电的影响 | 第34页 |
·穴位特异性与胃肠运动的调节 | 第34-35页 |
5. 电针的优越性与疗效评价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