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9-1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二、创新之处及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9-10页 |
第三节 论文框架与结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第11-12页 |
一、相关离岸金融市场理论研究文献 | 第11页 |
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实践的研究文献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第12-14页 |
一、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文献 | 第13-14页 |
二、关于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具体实践的研究文献 | 第14页 |
第三节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4-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物质基础 | 第17-19页 |
一、政治指标:稳定的政治、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前提 | 第17页 |
二、经济指标:开放高速的经济环境是基础 | 第17-18页 |
三、位置指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是条件 | 第18页 |
四、金融指标: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高效率的金融机构是根本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宏观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金融创新理论 | 第19-21页 |
二、金融自由化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微观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集聚理论 | 第23页 |
二、中心地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实践——从离岸金融业务到离岸金融市场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发展过程 | 第25-27页 |
一、离岸金融业务的初创阶段(1989年—1994年) | 第25页 |
二、离岸金融业务迅猛发展阶段(1995年—1998年) | 第25-26页 |
三、离岸金融业务清理整顿阶段(1999年—2002年6月)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一、现阶段我国离岸金融发展情况 | 第27-28页 |
二、现阶段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经营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 第29-33页 |
一、政府目标不明确 | 第30页 |
二、风险监管不到位,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0-31页 |
三、发展策略欠妥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及国际经验借鉴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模式及其经营影响 | 第34-37页 |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模式 | 第34-36页 |
二、不同模式下的经营方式及对经济的影响 | 第36-37页 |
第三节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总结 | 第37-40页 |
一、克服心理障碍,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 第37-38页 |
二、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市场是相互独立的市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有可行性 | 第38页 |
三、离岸金融市场有自我创造功能,要加快向离岸金融市场转变 | 第38页 |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各具特色,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离岸金融市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成因要素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 | 第40-42页 |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0页 |
二、构建判断矩阵 | 第40-41页 |
三、层次单排序 | 第41-42页 |
四、层次总排序 | 第42页 |
五、一致性指标检验 | 第42页 |
第二节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综合评价 | 第42-47页 |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43页 |
二、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第43-45页 |
三、层次总排序及评论指标体系结论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操作——建立“磁极”离岸金融市场 | 第47-58页 |
第一节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总体思路——“磁极”发展 | 第47-48页 |
一、“磁极”发展的内涵 | 第47页 |
二、“磁极”发展对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作用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我国“磁极”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发展类型 | 第48-50页 |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类型选择 | 第48-49页 |
二、我国的物质基础适宜建立政府推动型离岸金融市场 | 第49页 |
三、通过政府推动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增强“磁极”吸引力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我国“磁极”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模式选择 | 第50-52页 |
一、建立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不适合我国 | 第50页 |
二、建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也不适合我国 | 第50-51页 |
三、短期内宜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 | 第51页 |
四、中长期逐步转变为分离渗透型模式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我国“磁极”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的区位选择 | 第52-55页 |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区位选择的模糊评价 | 第52-54页 |
二、建立“磁极”下的多层次离岸金融市场 | 第54-55页 |
第五节 我国“磁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5-58页 |
一、加强我国银行金融创新步伐,增强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 第55页 |
二、借助离岸经营推动离岸市场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 | 第55-56页 |
三、提高金融人才素质,为离岸金融市场建立提供人力资源条件 | 第56页 |
四、构建离岸金融法律体系,加强离岸金融监管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英文部分 | 第58-59页 |
中文部分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