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酸雨对土壤和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4-33页 |
·油菜与双低优质油菜简介 | 第14-15页 |
·小麦与优质专用小麦简介 | 第15-16页 |
·酸雨和环境酸化问题 | 第16-17页 |
·酸雨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酸雨分布及临界负荷研究 | 第17-18页 |
·酸雨酸化土壤重要过程研究 | 第18-19页 |
·酸雨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酸雨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20页 |
·酸雨影响模型研究 | 第20-21页 |
·尚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5-33页 |
第二章 酸雨测站的建立与酸雨背景监测 | 第33-47页 |
·站址选择 | 第33页 |
·仪器配备 | 第33-34页 |
·酸雨监测 | 第34-35页 |
·监测时间 | 第34-35页 |
·酸雨样品采集 | 第35页 |
·pH值与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无机离子的测定方法 | 第35-39页 |
·主要待测离子 | 第35页 |
·测定仪器及测定条件 | 第35-36页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6-37页 |
·标准曲线确定 | 第37页 |
·测值误差校验 | 第37-39页 |
·重金属离子浓度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主要待测离子 | 第39页 |
·测定仪器及试剂 | 第39页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9-40页 |
·标准曲线确定 | 第40页 |
·精密度和检出限 | 第40页 |
·主要统计方法 | 第40-43页 |
·月平均pH值、降水频率和酸雨频率的计算方法 | 第40-42页 |
·各项测值的月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的计算 | 第42页 |
·线性相关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南京江北酸雨分布特征与化学组分分析 | 第47-76页 |
·江苏省酸雨分布概况 | 第47-48页 |
·南京市酸雨分布特征及研究意义 | 第48页 |
·测站酸雨监测资料初步分析 | 第48-49页 |
·酸雨频率及其时间分布特征 | 第49-52页 |
·酸雨pH值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52页 |
·酸雨电导率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酸雨频率和pH值、电导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3-54页 |
·酸雨中离子浓度的分布特征 | 第54-57页 |
·离子在酸雨组分中的比例 | 第54页 |
·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 | 第54-56页 |
·酸雨离子浓度与酸雨强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56-57页 |
·酸雨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南京江北区酸雨中的重金属含量 | 第57-59页 |
·江北区酸雨重金属浓度随时间的分布特征 | 第59-60页 |
·南京江北酸雨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8页 |
·污染源 | 第60-61页 |
·降水量 | 第61-62页 |
·风速 | 第62-63页 |
·风向 | 第63-65页 |
·大气温度 | 第65页 |
·相对湿度 | 第65-66页 |
·大气压强 | 第66-67页 |
·沙尘与灰霆天气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第四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76-95页 |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 第76-77页 |
·农田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76页 |
·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模拟酸雨的配制 | 第77-80页 |
·混合模拟酸雨(MAR)的配制 | 第77-79页 |
·硫酸(SAR)和硝酸雨(NAR)的配制 | 第79-80页 |
·土壤酸化和盐基离子溶出量的测定 | 第80-81页 |
·分析仪器 | 第80页 |
·土柱淋溶试验 | 第80-81页 |
·酸雨浸泡试验 | 第81页 |
·不同肥力对酸雨的缓冲作用的测定 | 第81-83页 |
·供试肥料的组合与配制 | 第81页 |
·肥料喷施 | 第81-82页 |
·土样收集 | 第82页 |
·土样浸泡与盐基离子溶出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NP不同配比淋溶试验 | 第83页 |
·作物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83-89页 |
·供试作物 | 第83-84页 |
·试验田 | 第84页 |
·大田试验设计 | 第84页 |
·油菜试验 | 第84页 |
·小麦试验 | 第84页 |
·大田栽培与管理 | 第84-85页 |
·油菜栽培与管理 | 第84-85页 |
·小麦栽培与管理 | 第85页 |
·大田喷淋试验 | 第85页 |
·作物生长性状的测定 | 第85-86页 |
·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第86-89页 |
·细胞质膜透性分析 | 第87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87-88页 |
·过氧化氢酶(CAT)动态变化测定 | 第88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88页 |
·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88-89页 |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观察和产量指标的测定 | 第89-91页 |
·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89-90页 |
·油菜花果数量、受害百分数以及产量指标的确定 | 第90页 |
·小麦花穗数、干物质累积量以及产量指标的确定 | 第90-91页 |
·作物产品品质指标的测定 | 第91页 |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五章 酸雨对农田土壤的影响研究 | 第95-118页 |
·南京市土壤pH值及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 | 第95页 |
·南京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 | 第95页 |
·南京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的空间分布 | 第95页 |
·南京农田土壤的特点 | 第95-96页 |
·试验点农田土壤的理化性状 | 第96-97页 |
·酸雨对土壤的致酸作用 | 第97-98页 |
·农田土壤中盐基离子的淋失 | 第98-100页 |
·不同AR处理下土壤盐基溶出量 | 第98-100页 |
·盐基淋失量随酸雨淋溶时间的变化 | 第100页 |
·土壤对酸雨侵蚀的缓冲作用 | 第100-105页 |
·土壤的静态缓冲作用 | 第100-103页 |
·土壤的动态缓冲作用 | 第103-105页 |
·作物群体对土壤酸化的缓冲作用 | 第105-109页 |
·作物群体生长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作物群体对土壤盐基淋失的补偿作用 | 第108-109页 |
·不同肥料对土壤酸化的缓冲作用 | 第109-113页 |
·不同肥料配方下土壤酸度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不同肥料配方下土壤盐基溶出量 | 第110-111页 |
·氮(N)磷(P)不同配比土壤盐基溶出曲线的变化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第六章 酸雨对作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作用 | 第118-135页 |
·酸雨对油菜营养生长的作用 | 第118-123页 |
·油菜株高和主茎伸长量 | 第118-120页 |
·叶片 | 第120-123页 |
·分枝数 | 第123页 |
·小麦营养生长期间酸雨的作用 | 第123-126页 |
·酸雨胁迫下的作物生理生化特性 | 第126-132页 |
·细胞质膜透性和MDA含量 | 第126-128页 |
·CAT活性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128-130页 |
·POD和S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130-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第七章 酸雨对粮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 第135-153页 |
·酸雨对作物光合色素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作用 | 第135-140页 |
·叶绿素总量和光合速率 | 第135-137页 |
·不同光合色素对酸雨的反应 | 第137-140页 |
·叶绿素a | 第137-138页 |
·叶绿素b | 第138页 |
·叶绿素a/b | 第138-140页 |
·酸雨对油菜开花和果荚形成的胁迫作用 | 第140-143页 |
·小麦开花和灌浆期间酸雨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酸雨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144-148页 |
·油菜产量 | 第144-146页 |
·小麦产量 | 第146-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50-153页 |
第八章 酸雨对粮油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153-174页 |
·酸雨胁迫下油菜籽粒品质的变化 | 第153-156页 |
·油菜籽粒蛋白质含量 | 第153页 |
·油菜籽粒游离氨基酸总量 | 第153-154页 |
·油菜籽粒粗脂肪含量 | 第154页 |
·油菜籽粒还原糖含量 | 第154-155页 |
·油菜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 第155-156页 |
·油菜籽粒总酸度 | 第156页 |
·模拟酸雨对双低油菜品质指标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双低油菜籽粒硫苷含量 | 第156-157页 |
·双低油菜籽粒芥酸含量 | 第157页 |
·不同酸根离子对油菜品质的作用 | 第157-162页 |
·游离氨基酸总量 | 第157-158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158页 |
·粗脂肪含量 | 第158-159页 |
·硫苷总量 | 第159-160页 |
·脂肪酸 | 第160-162页 |
·模拟酸雨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162-164页 |
·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 | 第162-163页 |
·小麦籽粒还原糖含量 | 第163页 |
·小麦籽粒游离氨基酸总量 | 第163-164页 |
·小麦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164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164-167页 |
·酸雨对油菜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64-166页 |
·酸雨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4-180页 |
·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 第174-177页 |
·南京及其江北区酸雨的分布特征 | 第174-175页 |
·酸雨-土壤相互作用与土壤酸化 | 第175页 |
·酸雨作用下的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特性 | 第175-176页 |
·酸雨对粮油作物叶绿素和光合的抑制作用 | 第176页 |
·酸雨对粮油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76-177页 |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之处 | 第177-178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78页 |
·今后的努力方向 | 第178-180页 |
附录 | 第180-181页 |
在研期间发表的有关论文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