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实验研究和反应流模拟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7页
第1章 引言第17-71页
   ·研究背景第17-18页
   ·流化催化裂化反应器的研究现状第18-47页
     ·提升管反应器第21-23页
     ·下行床反应器第23-38页
       ·流场结构与提升管的差异第25-28页
       ·气固混合行为与提升管的差异第28-30页
       ·气固传热行为与提升管的差异第30-31页
       ·下行床的热态研究和工业应用第31-36页
       ·下行床的高密度操作第36-38页
     ·组合反应器第38-47页
       ·灵活多效催化裂化(FDFCC)第38-39页
       ·多产异构烷烃催化裂化(MIP)第39-42页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第42-44页
       ·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DTRR)第44-47页
   ·多相流X 射线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第47-53页
     ·无干扰流场的测试技术第48-49页
     ·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第49-50页
     ·X 射线断层成像技术(XCT)第50-53页
       ·两相流一维XCT 测试技术第51-52页
       ·多相流快速XCT 测试技术第52-53页
   ·催化裂化过程模拟的研究现状第53-69页
     ·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第54-56页
     ·反应器工程模型第56-59页
       ·装置因数法第56-57页
       ·一维反应器工程模型第57-58页
       ·二维反应器工程模型第58-59页
     ·CFD 双流体模型第59-64页
     ·CFD-DEM 反应流模拟第64-69页
   ·本文的研究目标第69-71页
第2章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的冷模研究第71-89页
   ·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的冷模建设第71-75页
     ·设计思想第71-72页
     ·实验装置第72-73页
     ·操作流程第73-74页
     ·装置特点第74-75页
   ·实验测试技术第75-78页
     ·颗粒循环量的测量第75页
     ·气相压力和表观固含率的测量第75-77页
     ·局部固含率的测量第77页
     ·颗粒基本物性的测量第77-78页
   ·实现高密度操作的要素分析第78-81页
     ·增强系统推动力第79页
     ·控制系统局部阻力第79-81页
   ·组合床内的气固流动行为第81-87页
     ·全床气相压力分布图第81页
     ·颗粒循环量与不同操作条件之间的关系第81-83页
       ·系统储料量第81-82页
       ·一次风量第82-83页
       ·二次风量第83页
     ·提升管A 的固含率分布第83-86页
       ·表观固含率的轴向分布规律第83-84页
       ·真实固含率的径向分布规律第84-86页
     ·下行床压力梯度和表观固含率的轴向分布第86-87页
       ·压力梯度的轴向分布规律第86-87页
       ·完全发展段内的固含率分布规律第87页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3章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的操作分析第89-105页
   ·实验设备及其结构简化第89-90页
   ·压力平衡模型第90-95页
     ·提升管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ris)第91-93页
     ·气固分离设备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sep)第93页
     ·下行床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dow)第93-94页
     ·弯管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ben)第94页
     ·储料罐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dc)第94页
     ·控制阀中的气体压力变化,ΔP_(val)第94页
     ·稳态操作条件第94-95页
   ·模型的实验验证第95-97页
   ·组合床的操作分析第97-104页
     ·操作气速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第98-100页
     ·操作气速对床层固含率的影响第100-101页
     ·提升管直径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第101-102页
     ·阀门开度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第102页
     ·颗粒属性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第102-104页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4章 组合反应器内催化裂化过程的反应器工程模拟第105-141页
   ·反应器工程模型建模原则的考虑第105-107页
   ·二维反应器工程模型的建立第107-119页
     ·质量和能量守恒模型第107-110页
       ·控制方程组第107-109页
       ·边界条件第109-110页
     ·流体力学模型第110-114页
       ·提升管的相关模型第110-113页
       ·下行床的相关模型第113-114页
     ·FCC 反应动力学第114-119页
       ·四集总动力学模型第115-117页
       ·十四集总动力学模型第117-119页
   ·模型验证和分析第119-124页
     ·对比工况之一:Viitanen (1993)的报道第119页
     ·对比工况之二:Ali et al. (1997)的报道第119-122页
     ·对比工况之三:魏国志(1998)的报道第122-123页
     ·模型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第123-124页
   ·提升管与下行床的对比分析第124-135页
     ·与文献报道结果的定性比照第124-129页
     ·基于十四集总动力学网络的提升管/下行床对比分析第129-135页
       ·流动和传热行为第129-131页
       ·组分质量分率的分布第131-134页
       ·剂油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第134-135页
   ·组合反应器与单个反应器的对比分析第135-139页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5章 组合反应器内催化裂化过程的CFD-DEM 耦合模拟第141-169页
   ·CFD-DEM 反应流模型的建立第141-149页
     ·用于描述颗粒相的DEM 模型第142-147页
       ·颗粒相的运动第142-144页
       ·颗粒相的传热第144-147页
     ·用于描述气相的CFD 模型第147-148页
     ·气固相间相互作用模型第148-149页
     ·FCC 反应动力学网络第149页
   ·CFD-DEM 模型的求解第149-154页
     ·CFD 模型的数值解法第149-151页
     ·模拟体系和有关参数第151-154页
   ·提升管与下行床的流动行为第154-161页
     ·瞬态流动结构第154-157页
     ·宏观流动行为第157-161页
   ·提升管与下行床的反应行为第161-167页
     ·产品分布和产品选择性第161-164页
     ·流动对反应的非线性影响第164-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第6章 应用于两相流的一维X 射线断层成像技术第169-199页
   ·实验原理和方法概述第169-171页
   ·研究体系和实验设备第171-174页
     ·数字化Flash X-ray 成像系统第171-173页
     ·空气-水两相流实验装置第173-174页
   ·X 射线投影的采集和处理第174-181页
     ·X 射线投影的采集第174-176页
   X 射线投影的数字化第175-176页
   X 射线投影的叠加策略第176页
     ·X 射线非理想性的近似校正法第176-179页
   硬化效应的近似处理第176-177页
   散射效应的近似处理第177页
   扇形束几何因素的处理第177页
   近似综合校正法第177-179页
     ·X 射线非理想性的BEM 校正法第179-180页
     ·壁面效应的考虑第180-181页
   ·流场的图像重构方法第181-187页
     ·滤波反投影算法(FBP 法)第181-182页
     ·基于Tikhonov 正则化的Abel 反变换法(TR 法)第182-184页
     ·关于L-curve 判据修正的相关说明第184-187页
   ·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的测量第187-190页
     ·考虑壁面效应的投影处理结果第187-188页
     ·截面平均气含率的测量结果第188页
     ·气含率径向分布的测量结果第188-190页
   ·测试过程的不确定度分析第190-197页
     ·CCD 的暗电流噪声第191页
     ·X 射线强度的脉动第191-193页
     ·X 射线的硬化效应第193-194页
     ·流场的脉动第194-195页
     ·图像重构过程的误差第195-197页
   ·本章小结第197-199页
第7章 应用于多相流快速检测的X 射线断层成像新方法第199-221页
   ·X 射线CT 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00-202页
     ·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第200页
     ·CT 重构技术中的迭代重构算法第200-202页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XCT 技术(GA-XCT)第202-205页
     ·快速XCT 多相流测试新方法的提出第202页
     ·改进遗传算法第202-205页
   编码与初始种群的生成第203页
   适应度评估及判断收敛第203页
   选择和交叉操作第203-204页
   基于多相流物理特征的改进变异算子第204-205页
     ·GA-XCT 的技术实现第205页
   ·GA-XCT 的数值仿真验证第205-214页
     ·仿真实验条件第205-207页
     ·理想形状气泡体系的重构结果第207-208页
     ·非理想形状气泡体系的重构结果第208-209页
     ·投影角度数对重构效果的影响第209-211页
     ·体系复杂程度对重构效果的影响第211-212页
     ·收敛速率和计算时间第212-214页
   ·GA-XCT 的静态实验验证第214-219页
     ·静态实验模型第214页
     ·实验方案设计第214-216页
     ·投影数据处理第216-217页
     ·图像重构结果的比较:GA-XCT 和FBP第217页
     ·图像重构结果的进一步讨论第217-219页
   ·本章小结第219-221页
结论第221-226页
参考文献第226-248页
致谢第248-2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49-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TS中的弱不变量与限制乘积
下一篇:首都高校教师压力源与压力强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