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坳陷盆地缓坡坡折带与非构造圈闭形成研究--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隐蔽性油藏成藏条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0页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研究现状第12-14页
   ·研究范围及研究层段第1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主要研究难点第15-16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页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16-18页
   ·主要创新点第18-20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第20-39页
   ·研究区构造位置第20-21页
   ·地层划分第21-24页
   ·区域构造演化第24-26页
   ·湖平面变化第26-28页
   ·西部斜坡区地层分布第28-35页
   ·西部斜坡区地质结构第35页
   ·西部斜坡区断裂特征第35-39页
第三章 多级坡折带特征及形成第39-57页
   ·坡折带术语讨论第39-41页
   ·湖坡与陆坡的主要区别及相似性第41-42页
     ·湖坡与陆坡的主要区别第41-42页
     ·湖坡与陆坡的相似性第42页
   ·坡折带的鉴别特征第42-45页
     ·坡折带在地质剖面上的特征第42-43页
     ·坡折带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第43页
     ·坡折带的平面厚度变化特征第43-44页
     ·地层梯度变化分析第44-45页
   ·坡折带的成因机制分析第45-47页
   ·松南西部古地貌特征及其演化主控因素分析第47-57页
     ·松南西部坡折带的分布特征、演化及其主控因素分析第47-54页
     ·沟谷体系发育及其主控因素分析第54-57页
第四章 松南西部层序地层学研究第57-85页
   ·层序地层学理论概述第57-60页
     ·陆相层序地层级别的概念和划分第57-60页
     ·关于三级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第60页
   ·坡折带背景下层序地层格架模式第60-63页
     ·各级界面特征第61-63页
     ·层序的体系域构成第63页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及格架建立第63-75页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方法第63-66页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结果及特征第66-75页
   ·层序内部构成与体系域第75-85页
     ·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第78-79页
     ·松南西部三级层序体系域的构成第79-81页
     ·松南西部各三级层序体系域的构成特点第81-85页
第五章 区域沉积体系分析第85-136页
   ·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特征第85-96页
     ·湖泊沉积体系第86-90页
     ·三角洲相第90-92页
     ·湖底扇相第92-96页
   ·单井联井沉积体系分析第96-103页
     ·单井沉积体系分析第96-100页
     ·联井剖面沉积体系分析第100-103页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第103-123页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第123-131页
   ·沉积体系的主控因素分析第131-133页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第131-132页
     ·物源供应对沉积体系的控制第132页
     ·湖岸线位置对沉积体系的控制第132-133页
   ·沉积演化规律及沉积模式第133-136页
第六章 西部斜坡区地层岩性圈闭有利区带、层位分析第136-165页
   ·坡折带对隐蔽圈闭的控制第136-138页
     ·多级坡折带下隐蔽圈闭发育模式第136-138页
       ·隐蔽圈闭与多级坡折带的关系第136-137页
       ·多级坡折带对隐蔽圈闭的控制机制与模式第137-138页
   ·多级坡折带背景下的主要Play类型第138-140页
     ·层序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第138-139页
     ·多级坡折带背景下的主要Play类型第139-140页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第140-155页
     ·主要油气藏类型及分类第140-141页
     ·油气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第141-155页
   ·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层位第155-158页
   ·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地区第158-16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65-167页
附图版第167-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学术论文第186-187页
个人简历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轮轨滚动噪声预测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元建模工具PKUMetaModeler中表示法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