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38页 |
·引言 | 第10页 |
·金属的等离子共振性质 | 第10-11页 |
·等离子共振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1-17页 |
·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17-23页 |
·不同形貌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8-21页 |
·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 第21-23页 |
·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等离子共振性质的应用 | 第23-26页 |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23-24页 |
·生物传感 | 第24页 |
·分子影像 | 第24-25页 |
·生物标记 | 第25页 |
·癌症治疗 | 第25-26页 |
·本论文的学术思想和研究目的 | 第26-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8页 |
第二章 银壳包覆聚苯乙烯球核壳复合颗粒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 第38-52页 |
·引言 | 第38-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0页 |
·改性聚苯乙烯球的制备 | 第40-41页 |
·MPS 的敏化 | 第41页 |
·制备MPS/纳米银核壳结构微球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反应机理 | 第42-43页 |
·Sn~(2+)功能化后聚苯乙烯球ζ电位的变化 | 第43页 |
·TEA 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包覆银层厚度的控制 | 第45-46页 |
·银壳包覆MPS 的消光光谱图 | 第46-48页 |
·XRD 分析 | 第48-49页 |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三章 金壳包覆介电纳米复合颗粒的制备 | 第52-68页 |
·引言 | 第52-55页 |
·金壳包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5-58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两步法合成金壳包覆二氧化硅 | 第55-56页 |
·三步法合成金壳包覆二氧化硅 | 第56-58页 |
·金壳包覆聚苯乙烯颗粒的制备 | 第58-63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8页 |
·实验 | 第58-59页 |
·实验机理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金壳包覆夹心二氧化硅颗粒 | 第63-64页 |
·实验 | 第63页 |
·机理 | 第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等离子共振可调变的金属纳米复合颗粒的应用 | 第68-86页 |
·等离子共振可调变的金属纳米复合颗粒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第68-7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68-70页 |
·实验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等离子共振峰可调变的金属纳米复合颗粒对聚合酶链反应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76-7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76-77页 |
·实验 | 第77-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79页 |
·细菌转化试验 | 第79-8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79-80页 |
·实验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1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五章 等离子共振可调变的金纳米棒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86-96页 |
·前言 | 第86-88页 |
·实验 | 第88-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金棒的形貌及其消光光谱 | 第89-90页 |
·金棒对GO_x 电极的电流响应的影响 | 第90-91页 |
·近红外激光的照射对金棒/GO_x 复合电极电流响应的影响 | 第91-92页 |
·GO_x 电极的热稳定性 | 第92-93页 |
·纳米金棒的光热转化实验 | 第93-94页 |
·主要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