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防洪堤景观设计研究--以渭河两岸景观设计为例(西宝高速—咸通路段)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城市起源与水的关系 | 第14页 |
·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 | 第14-15页 |
·滨水地区堤岸形式分类 | 第15-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国外研究和进展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和进展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8-19页 |
·滨水区 | 第18-19页 |
·防洪堤 | 第19页 |
·研究范围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实地调研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滨水区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案例 | 第22-30页 |
·城市美化运动 | 第22页 |
·文脉、场所理论 | 第22-23页 |
·自然主义探索 | 第23-26页 |
·多自然型河流特征 | 第24页 |
·多自然型河流代表 | 第24-26页 |
·景观三元论 | 第26-29页 |
·基于三元论的防洪堤景观分析 | 第26-29页 |
·城市跨河形态研究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中国防洪概况与防洪景观现存问题 | 第30-42页 |
·洪水对城市的制约 | 第30页 |
·中国古代防洪策略 | 第30-31页 |
·中国防洪等级标准 | 第31-33页 |
·我国城市的防洪措施 | 第32页 |
·我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概况 | 第32-33页 |
·我国城市防洪堤景观现状 | 第33-40页 |
·防洪景观实地调查 | 第33-38页 |
·问题总结 | 第38-39页 |
·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对于防洪堤景观发展的思考 | 第40-41页 |
·从长远利益出发 | 第40页 |
·土地提价是契机 | 第40-41页 |
·转变运作机制是关键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防洪堤景观设计原则 | 第42-57页 |
·防洪堤 | 第42-49页 |
·防洪堤设计原则 | 第42-43页 |
·防洪堤平面形态分析 | 第43-44页 |
·城市防洪堤基本类型 | 第44-45页 |
·防洪堤亲水断面类型 | 第45-47页 |
·防洪堤设计影响要素分析 | 第47-49页 |
·水体 | 第49-50页 |
·亲水文化 | 第49-50页 |
·水域宽度与两岸关系 | 第50页 |
·护岸 | 第50-53页 |
·护岸的概念 | 第50-51页 |
·护岸的设计原则 | 第51页 |
·护岸分类 | 第51页 |
·护岸的坡度 | 第51-52页 |
·护岸的色彩 | 第52-53页 |
·绿化 | 第53-56页 |
·防洪堤绿化功能 | 第53-54页 |
·岸边植物分带 | 第54-55页 |
·防洪堤绿化的空间布局原则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防洪堤景观设计整合策略 | 第57-67页 |
·解决堤坝阻碍亲水活动的要素整合 | 第57-59页 |
·基于视觉层面的要素整合 | 第57-58页 |
·基于亲水可达性的要素整合 | 第58-59页 |
·护岸设计整合 | 第59-62页 |
·柔化交界线 | 第60页 |
·打破单调感 | 第60-62页 |
·绿化设计整合 | 第62-64页 |
·其他景观设计 | 第64-66页 |
·休憩设施设计 | 第64-65页 |
·凉亭 | 第65页 |
·维护设施设计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67-75页 |
·用地概况 | 第67-68页 |
·地理位置及河流特征 | 第67页 |
·用地状况和道路状况 | 第67-68页 |
·河床断面分析 | 第68页 |
·规划定位与规划理念 | 第68-69页 |
·规划定位 | 第68-69页 |
·规划理念 | 第69页 |
·方案设计 | 第69-73页 |
·景观结构 | 第69-70页 |
·视线分析 | 第70页 |
·重要节点分析 | 第70-73页 |
·植物配置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