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褶伞菌论文

双孢蘑菇新品种的引进及蘑菇的食品安全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前言第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 双孢蘑菇栽培现状第13-15页
 2 双孢蘑菇的菌种资源第15-17页
 3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7-18页
 4 蘑菇的食品安全性研究第18-24页
 5 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二章 两个蘑菇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7-34页
 1 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7-28页
   ·供试菌株第27页
   ·培养基第27页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温度对两个蘑菇品种的影响第28-30页
   ·光照对两个蘑菇品种的影响第30-31页
   ·酸碱度对两个蘑菇品种的影响第31-33页
 3 讨论与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两个蘑菇品种的部分农艺学性状研究第34-3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4-35页
   ·供试菌株第34页
   ·培养基第34页
   ·实验方法第34-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38页
   ·两个蘑菇品种形态学研究第35-37页
   ·两个蘑菇品种产量比较第37页
   ·两个蘑菇品种储藏能力比较第37-38页
 3 讨论与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两个蘑菇品种的遗传特性研究初探第39-53页
 一 两个蘑菇品种rDNA扩增及序列测定第39-4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9-41页
   ·供试菌株第39页
   ·培养基配方第39页
   ·试剂仪器第39页
   ·DNA提取第39-40页
   ·核糖体DNA(rDNA)间隔区PCR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页
  3 讨论与小结第41-42页
 二 两个蘑菇品种孢子着生比例及形态观察第42-4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2页
   ·供试菌株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页
  3 讨论与小结第42-43页
 三 蘑菇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第43-48页
  1 材料方法第43-44页
   ·供试菌株第43页
   ·培养基配方第43页
   ·实验方法第43-44页
  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47页
   ·不同收集时间的孢子萌发天数第44页
   ·不同培养温度下孢子的萌发天数第44-45页
   ·不同孢子浓度下孢子的萌发天数第45-46页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孢子的萌发天数第46页
   ·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条件下孢子的萌发天数第46-47页
  3 讨论与小结第47-48页
 四 单孢菌株的形态分析第48-53页
  1 材料方法第48-50页
   ·供试菌株第48页
   ·培养基配方第48页
   ·实验方法第48-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2页
   ·单孢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第50页
   ·RAPD标记对单孢菌株的分析第50-51页
   ·ISSR标记对单孢菌株的分析第51-52页
  3 讨论与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蘑菇的食品安全性研究第53-66页
 一 两个蘑菇品种的品质分析第53-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页
   ·供试材料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4页
  3 讨论与小结第54页
 二 重金属对蘑菇菌丝的影响第54-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供试菌株第54页
   ·培养基组成第54页
   ·实验方法第54-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59页
   ·重金属对蘑菇菌丝重量的影响第56-57页
   ·重金属对蘑菇胞外酶的影响第57-59页
  3 讨论与小结第59页
 三 蘑菇子实体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第59-6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9-61页
   ·试验菌株第59页
   ·试验所用的材料第59-60页
   ·试验方法第60-61页
  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1-64页
   ·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蘑菇子实体的影响第61-63页
   ·不同浓度的农药对蘑菇子实体的影响第63-64页
  3 讨论与小结第64-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附录第73-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建构研究
下一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