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寄生蠕虫 | 第13-168页 |
(一) 吸虫 | 第15-99页 |
1 前言 | 第15-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采集地点和宿主种类 | 第22-26页 |
·用具及药品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2-97页 |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吸虫的分类地位 | 第32-33页 |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吸虫的种类描述 | 第33-72页 |
·蝙蝠吸虫DNA(ITS1+5.8S+ITS2,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 第72-92页 |
·河南省蝙蝠感染消化道吸虫分析 | 第92-97页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7-99页 |
(二) 绦虫 | 第99-110页 |
1 前言 | 第99-10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宿主材料 | 第101页 |
·用具及药品 | 第101页 |
·方法 | 第101-102页 |
3 结果 | 第102-109页 |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绦虫的分类地位 | 第102-103页 |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绦虫的种类描述 | 第103-109页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9-110页 |
(三) 线虫 | 第110-130页 |
1 前言 | 第110-11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3页 |
·宿主材料 | 第111页 |
·用具及药品 | 第1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113页 |
3 结果 | 第113-128页 |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线虫的分类地位 | 第113页 |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线虫的种类描述 | 第113-126页 |
·河南省蝙蝠消化道线虫的感染调查 | 第126-128页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28-130页 |
(四)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分析 | 第130-156页 |
1 前言 | 第130-1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1-135页 |
·采集地点和宿主种类 | 第131页 |
·数据处理 | 第131-135页 |
3 结果 | 第135-155页 |
·河南省济源市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 | 第135页 |
·河南省济源市马铁菊头蝠消化道寄生蠕虫的动态变化 | 第135-150页 |
·马铁菊头蝠越冬期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比较 | 第150-155页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8页 |
第二部分 西伯利亚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sibiricensis)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p)棘球坳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 第168-208页 |
1 前言 | 第168-172页 |
(一) 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棘球蚴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棘球蚴形态结构观察 | 第172-1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74页 |
·实验材料 | 第172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72-173页 |
·实验方法 | 第173-174页 |
2 结果 | 第174-185页 |
·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棘球蚴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棘球蚴在小白鼠体内的发育 | 第174-179页 |
·西伯利亚棘球绦虫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棘球蚴原头节比较 | 第179-185页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85-186页 |
(二) 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棘球蚴和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棘球蚴核糖体基因(r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内转录间隔区)序列比较分析 | 第186-2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6-190页 |
·实验材料 | 第18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86-187页 |
·实验方法 | 第187-19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90-200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190页 |
·两型多房棘球蚴ITS1+5.8S+ITS2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190页 |
·两型泡状棘球蚴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 | 第190-191页 |
·Ⅰ型和Ⅱ型泡状棘球蚴ITS1+5.8S+ITS2序列分析 | 第191-200页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00-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08页 |
附录 | 第208-215页 |
附录1 苏俄的多房棘球绦虫棘球蚴胚细胞原代培养的探索 | 第208-213页 |
附录2 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棘球蚴抗体变化 | 第213-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