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二、资源承载力理论 | 第13页 |
三、外部不经济理论 | 第13页 |
四、环境价值理论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三、研究进展评析 | 第17页 |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概况 | 第18-29页 |
第一节 生物质能 | 第18-21页 |
一、生物质能 | 第18-19页 |
二、各种生物质能概述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化石能源 | 第21-23页 |
一、化石能源的环境效应 | 第21-22页 |
二、化石能源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新能源与电能 | 第23-29页 |
一、沼气 | 第23-24页 |
二、太阳能 | 第24-26页 |
三、电能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和调查资料获取 | 第29-35页 |
第一节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概况 | 第29-32页 |
第二节 资料获取 | 第32-35页 |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点选取 | 第32-33页 |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获取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估算 | 第35-44页 |
第一节 生物质能资源估算 | 第35-39页 |
一、柴草估算 | 第35-37页 |
二、作物秸秆估算 | 第37-38页 |
三、畜粪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新能源估算 | 第39-41页 |
一、沼气估算 | 第39-40页 |
二、太阳灶估算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能源资源潜力分析 | 第41-44页 |
一、折标准煤 | 第41页 |
二、理论值分析 | 第41-42页 |
三、合理值分析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分析 | 第44-54页 |
第一节 总体用能结构 | 第44-47页 |
一、自然属性结构 | 第45-46页 |
二、经济属性结构 | 第46页 |
三、环境效应的属性结构 | 第46-47页 |
四、用途结构 | 第47页 |
第二节 不同类型农户的用能结构比较 | 第47-50页 |
一、四类农户的总体生活用能结构 | 第47-49页 |
二、不同类型农户的炊事用能结构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农村生活能源的村落差异 | 第50-54页 |
一、不同村落特点 | 第50-51页 |
二、能源资源消费比较 | 第51-52页 |
三、不同村落的能源用途比较 | 第52-53页 |
四、不同村落能源消费的环境属性结构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基本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54-58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54-55页 |
一、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十分有限 | 第54页 |
二、农村生活能源用能水平低 | 第54-55页 |
三、不同类型的农户用能特点存在较大差异 | 第55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一、努力建立、健全区域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 第55页 |
二、积极开发、利用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 | 第55-56页 |
三、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农户的购买能力 | 第56页 |
四、探索取暖用能技术,研究太阳能暖房建设的可行性 | 第56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一、农村生活能源结构的动态研究 | 第56-57页 |
二、农村生活能源的模型化研究 | 第57页 |
三、农村生活能源建设产权研究 | 第57页 |
四、农村生活能源的拓展性研究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