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引言 | 第11页 |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第11-20页 |
·被动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 第12-14页 |
·主动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 第14-17页 |
·半主动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 第17-19页 |
·混合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 | 第19-20页 |
·结构振动控制算法研究概况 | 第20页 |
·偏心结构扭转耦联效应控制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高架电气设备抗震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2-24页 |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双向偏心电力建筑的动力模型及响应特征分析 | 第24-28页 |
·引言 | 第24页 |
·双向偏心电力建筑动力模型 | 第24-25页 |
·双向偏心电力建筑动力响应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双向偏心电力建筑结构地震响应最优控制算法 | 第28-39页 |
·引言 | 第28页 |
·结构运动方程 | 第28-32页 |
·受控双向偏心电力建筑结构动力模型 | 第28-29页 |
·智能隔震体系动力方程 | 第29-32页 |
·序列最优控制算法(SOC) | 第32-33页 |
·基于状态反馈序列最优控制的控制力 | 第32-33页 |
·基于输出加权序列最优控制的控制力 | 第33页 |
·单步预测最优控制算法 | 第33-36页 |
·控制目标函数 | 第33-34页 |
·状态反馈最优控制力的导出 | 第34-35页 |
·加权输出反馈最优控制力的导出 | 第35-36页 |
·单步预测最优控制算法的特点 | 第36-37页 |
·基于状态反馈单步预测最优控制算法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电力建筑减震控制仿真分析 | 第39-52页 |
·引言 | 第39页 |
·双向偏心主控通信楼仿真分析 | 第39-43页 |
·电力指挥中心楼智能隔震仿真分析 | 第43-51页 |
·隔震层控制效果分析 | 第43-46页 |
·上部结构控制效果分析 | 第46-48页 |
·控制力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新型高架电气隔震装置分析与试验探讨 | 第52-63页 |
·引言 | 第52页 |
·新型高架电气隔震装置 | 第52-53页 |
·隔震装置计算参数 | 第53页 |
·330KV电压互感器隔震设计 | 第53-57页 |
·工程概况 | 第53页 |
·材料属性 | 第53-55页 |
·隔震装置刚度确定 | 第55页 |
·计算分析与构造措施 | 第55-57页 |
·新型高架电气隔震装置试验探讨 | 第57-61页 |
·试验目的 | 第57页 |
·试验内容 | 第57页 |
·试验模型 | 第57-58页 |
·试验设备与采集系统 | 第58-59页 |
·加速度传感器的布置 | 第59页 |
·试验步骤 | 第59页 |
·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1. 总结 | 第63页 |
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71-73页 |
附录B: 试验结果图 | 第73-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