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L形平面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0页
CONTENTS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前言第12页
   ·国内外对平面不规则的定义及其抗震设计方法第12-14页
     ·国内外对平面不规则的定义第12-13页
     ·各国规范中受扭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第13-14页
   ·国内外对偏心结构地震效应和影响参数研究现状第14-16页
     ·单层偏心结构第15页
     ·多高层偏心结构第15-16页
   ·结构抗震研究方法第16-19页
     ·弹性静力法第17页
     ·反应谱理论、时程分析法及能力设计第17-18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第18-19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9-20页
第二章 L形平面框剪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第20-40页
   ·模型试验工程背景第20-22页
   ·模型设计与制作第22-25页
     ·模拟方案选择第22-23页
     ·模型相似系数第23页
     ·人工配重第23-24页
     ·模型制作及主要材料性能参数第24-25页
   ·试验方案第25-29页
     ·试验用地震波第25页
     ·试验用振动台第25-26页
     ·测试仪器第26-27页
     ·测点布置第27页
     ·试验工况及顺序第27-29页
   ·试验结果第29-39页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第29-30页
     ·模型结构动力反应分析第30-38页
     ·模型结构试验现象和裂缝的分析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L形平面超高层结构线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第40-54页
   ·基本原理第40页
   ·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的简介第40-41页
   ·模型单元及选择第41-45页
     ·空间梁单元第41-42页
     ·平板弯曲单元第42页
     ·壳单元第42-43页
     ·单元第43-44页
     ·建模及计算方法第44-45页
   ·L形平面超高层结构线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第45-53页
     ·结构的周期对比第45-46页
     ·加速度反应对比第46-48页
     ·结构的位移反应第48-52页
     ·结构扭转反应对比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第54-83页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第54-57页
     ·基本原理及相应公式的推导第54-56页
     ·实施步骤第56-57页
   ·Push-over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第57-60页
     ·结构整体分析模型第57-58页
     ·单元分析模型第58-59页
     ·恢复力特性模型第59页
     ·结构荷载-位移曲线图第59-60页
   ·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第60-65页
     ·Push-over方法对结构性能评估的准确性第60页
     ·水平加载模式第60-64页
     ·结构目标位移第64-65页
   ·能力谱方法第65-69页
     ·能力谱方法实施步骤第65-67页
     ·反应谱的阻尼调整第67-69页
     ·性能点的确定第69页
   ·等效位移系数法第69-73页
     ·等效位移系数法的步骤第69-70页
     ·目标位移的计算公式第70-73页
   ·UBC规范反应谱与中国规范反应谱参数转换第73页
   ·基于SAP2000N软件Pushover分析方法简介第73-78页
     ·模型的建立及等代原则第74-75页
     ·框架塑性铰的定义和设置第75-76页
     ·加载模式与分析工况第76-77页
     ·结果分析和性能评价第77-78页
   ·计算实例第78-81页
     ·工程概况第78-80页
     ·数据的准备和输入第80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主要结论第83-84页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龟板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BMP4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法国人眼里的中国和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中法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