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8页 |
·腐蹄病概述 | 第11-12页 |
·病原学 | 第12-15页 |
·坏死梭杆菌 | 第12-13页 |
·节瘤拟杆菌 | 第13-14页 |
·其他病原菌 | 第14-15页 |
·腐蹄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 | 第15-16页 |
·腐蹄病发生的原因 | 第16-17页 |
·病原菌致病机制 | 第17-19页 |
·节瘤拟杆菌分子生物学致病性 | 第18-19页 |
·坏死梭杆菌分子生物学致病性 | 第19页 |
·其他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 第19页 |
·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9-20页 |
·临床症状 | 第19-20页 |
·病理学变化 | 第20页 |
·腐蹄病的诊断 | 第20-22页 |
·临床诊断 | 第20页 |
·病原学诊断 | 第20-21页 |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腐蹄病的治疗及预防 | 第22-27页 |
·腐蹄病的治疗 | 第22-24页 |
·腐蹄病的预防 | 第24-27页 |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病料 | 第28页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9页 |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 第29-32页 |
·病料的采集与检测 | 第32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32-33页 |
·病原菌菌株的生化鉴定 | 第33-34页 |
·应用PCR方法检测病原菌 | 第34-35页 |
·病原菌菌株的保存 | 第35页 |
·病原菌致病性试验 | 第35-36页 |
·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 第36-37页 |
·病原菌的生长曲线 | 第37-39页 |
3 结果 | 第39-51页 |
·病料直接涂片镜检结果 | 第39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39-42页 |
·生化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PCR检测主要病原菌结果 | 第43-45页 |
·坏死梭杆菌的保存结果 | 第45页 |
·坏死梭杆菌致病性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坏死梭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坏死梭杆菌的生长规律 | 第48-51页 |
·坏死梭杆菌在不同生长时间的OD_(600)值测定结果 | 第48页 |
·坏死梭杆菌在不同生长时间的CFU值测定结果 | 第48-51页 |
4 讨论 | 第51-55页 |
·病料的采集运送及保存方法 | 第51页 |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第51-52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 | 第52页 |
·腐蹄病中其他杂菌的致病性 | 第52页 |
·坏死梭杆菌的保存 | 第52-53页 |
·坏死梭杆菌的动物实验 | 第53页 |
·坏死梭杆菌药敏试验 | 第53页 |
·坏死梭杆菌的生长规律的变化 | 第53-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