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研究(1996-2005年)--以湖北省直艺术表演团体为例
|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9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五、研究创新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宏观层次:政府与艺术表演团体 | 第19-34页 | 
| 一、产权制度 | 第19-20页 | 
| 二、财政制度 | 第20-24页 | 
| (一) 财政补助改革的原因 | 第20-22页 | 
| (二) 财政补助改革的原则 | 第22页 | 
| (三) 财政补助改革的措施 | 第22-24页 | 
| 三、生产制度 | 第24-34页 | 
| (一) 量的要求:多演出 | 第24-27页 | 
| (二) 质的要求:出精品 | 第27-30页 | 
| (三) 精品剧目:《膏药章》 | 第30-34页 | 
| 第二章 中观层次:社会与艺术表演团体 | 第34-44页 | 
| 一、演出市场机制 | 第34-36页 | 
| 二、资金投入机制 | 第36-39页 | 
| (一) 鼓励社会资助 | 第38页 | 
| (二) 鼓励多种资本投资 | 第38-39页 | 
| (三) 采用项目(剧目)股份制 | 第39页 | 
| 三、艺术中介机制 | 第39-44页 | 
| (一) 广告宣传 | 第40-41页 | 
| (二) 票务管理 | 第41-43页 | 
| (三) 剧场装台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微观层次:艺术表演团体内部 | 第44-56页 | 
| 一、组织结构 | 第44-48页 | 
| (一) 西方艺术表演团体的分部制 | 第44-45页 | 
| (二) 计划经济时代的直线参谋式 | 第45-46页 | 
| (三) 转型时期的两种直线职能式 | 第46-48页 | 
| 二、人事制度 | 第48-52页 | 
| (一) 引进人才 | 第48-50页 | 
| (二) 岗位聘用 | 第50-52页 | 
| 三、分配制度 | 第52-56页 | 
| (一) 收入大幅增加 | 第52-53页 | 
| (二) 收入差距增大 | 第53-56页 | 
|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