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湖泊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 | 第11页 |
·藻类水华的控制方法 | 第11-15页 |
·物理方法 | 第11-12页 |
·化学方法 | 第12页 |
·生物控制 | 第12-15页 |
·经典生物操纵的缺陷和补救方法 | 第15-19页 |
·本研究的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蓝藻的可食性的研究 | 第21-35页 |
·蓝藻丝状体和群体的影响 | 第21-23页 |
·蓝藻的营养条件分析 | 第23-24页 |
·蓝藻的毒素研究 | 第24-35页 |
·蓝藻毒素研究的起源及研究热点-微囊藻毒素(MCs) | 第24页 |
·蓝藻的产毒能力 | 第24-27页 |
·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结构 | 第27页 |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 | 第27-31页 |
·微囊藻毒素的毒素降解 | 第31-35页 |
第三章 蓝藻可食性反证的研究-微囊藻产毒机制的研究 | 第35-49页 |
·前言 | 第35-3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1页 |
·讨论 | 第41-49页 |
第四章 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摄食 | 第49-65页 |
·体积-效率假说 | 第49页 |
·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 | 第49-63页 |
·浮游动物的摄食过程抑制 | 第49-50页 |
·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摄食率 | 第50-63页 |
·同化效率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浮游动物种群建立之一—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衰败原因研究 | 第65-81页 |
·前言 | 第65-6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8-72页 |
·结果 | 第72-77页 |
·讨论 | 第77-81页 |
第六章 浮游动物种群建立之二—小型浮游动物取代大型浮游动物的研究 | 第81-93页 |
·前期实验的一些结果和结论 | 第81-84页 |
·前言 | 第84-8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5-87页 |
·实验结果 | 第87-90页 |
·讨论 | 第90-9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3-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7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