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缩略词及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9页 |
·水体污染状况 | 第13-17页 |
·藻类及其对供水生产的危害 | 第17-19页 |
·藻类及其生长特性 | 第17-18页 |
·藻类对饮用水水质的不良影响 | 第18页 |
·藻类对水处理工艺带来的影响 | 第18-19页 |
·藻类对输、配水管道产生的影响 | 第19页 |
·含藻水的处理技术 | 第19-24页 |
·物理方法 | 第19-20页 |
·化学方法 | 第20-22页 |
·生物除藻 | 第22-23页 |
·组合工艺 | 第23-24页 |
·天然粘土治理赤潮的研究 | 第24-27页 |
·粘土矿物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吸附 | 第25页 |
·粘土的性质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5页 |
·赤潮生物的生理状态对絮凝作用的影响 | 第25-26页 |
·粘土改性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7-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混凝理论及聚合氯化铝的性质 | 第29-33页 |
·混凝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压缩双电层理论 | 第29页 |
·吸附电中和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吸附架桥理论 | 第30页 |
·沉淀物网捕卷扫作用 | 第30页 |
·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30页 |
·pH 值与碱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浊度的影响 | 第31页 |
·混凝剂性质、结构、分子量及投加量的影响 | 第31页 |
·水力条件的影响 | 第31页 |
·聚合氯化铝的性质 | 第31-33页 |
·高效的吸附电中和能力 | 第31-32页 |
·铝形态的高稳定性 | 第32页 |
·良好的絮凝条件 | 第32-33页 |
第3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33-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实验藻类 | 第33-34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5-36页 |
·小球藻的培养 | 第36页 |
·混凝实验及指标测定 | 第36-39页 |
·混凝实验 | 第36-37页 |
·指标测定 | 第37-39页 |
第4章 用粘土作助凝剂提高聚合氯化铝去除小球藻的有效性研究 | 第39-51页 |
·实验内容设计 | 第39-40页 |
·絮凝剂及粘土除藻的有效性分析 | 第39页 |
·絮凝剂类型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9页 |
·粘土种类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9页 |
·絮凝剂和高岭土投加顺序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39页 |
·PAC 和高岭土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絮凝剂及粘土的除藻效果 | 第40-41页 |
·常用絮凝剂的除藻效果比较 | 第41-42页 |
·几种粘土的助凝效果比较 | 第42-43页 |
·絮凝剂和高岭土投加顺序的影响 | 第43-45页 |
·PAC 和高岭土的最佳投加量 | 第45-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将粘土用作助凝剂提高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49页 |
·提高粘土助凝效果的考虑 | 第49页 |
·粘土实际应用技术探讨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环境因素对联用聚合氯化铝和高岭土去除小球藻的影响研究 | 第51-64页 |
·实验内容设计 | 第51-52页 |
·小球藻生长相的影响 | 第51页 |
·连续无光照的影响 | 第51页 |
·营养缺乏的影响 | 第51页 |
·KMnO_4和CuSO_4预处理的影响 | 第51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1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51-52页 |
·富里酸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影响 | 第52页 |
·表面疏松附着细胞外化合物的影响 | 第52页 |
·小球藻在原水中的去除效果 | 第52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小球藻生理状态的影响 | 第52-55页 |
·水体环境的影响 | 第55-59页 |
·应用模拟 | 第59-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联用PAC 和高岭土除藻技术在生活饮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实用性的理论探讨 | 第61-62页 |
·联用PAC 和高岭土去除小球藻的效果稳定性分析 | 第62-63页 |
·联用PAC 和高岭土除藻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联用聚合氯化铝和高岭土去除小球藻的机理研究 | 第64-78页 |
·ζ电位测定原理 | 第64-65页 |
·分形理论简介 | 第65-68页 |
·分形和分形维数的定义 | 第65页 |
·分形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65-68页 |
·分形理论的在混凝中应用情况 | 第68页 |
·PDA 在线监测 | 第68-70页 |
·PDA 的功能 | 第68-69页 |
·工作原理 | 第69页 |
·R 值的测定 | 第69-70页 |
·实验内容设计 | 第70页 |
·ζ电位的测定 | 第70页 |
·不同投加方式时的R 值的测定 | 第70页 |
·扫描电镜观测 | 第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7页 |
·ζ电位的变化 | 第70-72页 |
·PDA 在线监测 | 第72-73页 |
·扫描电镜及分形维数分析 | 第73页 |
·混凝过程的模拟描述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