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观测与试验论文

既有公路下连拱隧道管棚变形测试与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引言第11-12页
   ·管棚的概念及分类第12-13页
     ·管棚的概念第12页
     ·管棚的分类第12-13页
   ·管棚支护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第13-18页
     ·管棚支护技术的适用条件第13-14页
     ·管棚的主要用途第14-15页
     ·管棚支护技术的应用实例第15-18页
   ·管棚受力机理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管棚与隧道现场量测试验第22-55页
   ·依托工程简介第22-27页
     ·工程概况第22-23页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23-24页
     ·隧道进口段设计第24-25页
     ·隧道施工概况第25-27页
   ·现场测试内容第27页
   ·现场测试方法第27-33页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第27-28页
     ·地表沉降观测第28页
     ·拱顶下沉量测第28-29页
     ·周边收敛量测第29页
     ·管棚变形量测第29-30页
     ·钢支撑内力量测第30-31页
     ·喷射混凝土应力量测第31页
     ·中隔墙内力量测第31页
     ·中隔墙顶部及底部压力量测第31-32页
     ·仰拱与围岩、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压力量测第32页
     ·仰拱及二次衬砌内力量测第32-33页
   ·现场测试结果第33-54页
     ·地表沉降第33-35页
     ·拱顶下沉第35-36页
     ·周边收敛第36-37页
     ·管棚变形第37-42页
     ·钢支撑内力第42-45页
     ·喷射混凝土应力第45-46页
     ·中隔墙内力第46-48页
     ·中隔墙顶部和底部压力第48页
     ·围岩与仰拱、初期支护与二次衬之间砌压力第48-50页
     ·仰拱与二次衬砌内力第50-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管棚的弹性地基梁模型及其应用第55-77页
   ·管棚预支护的力学特征第55-56页
     ·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第55页
     ·管棚支护结构的力学特征第55-56页
   ·管棚与围岩相互作用分析第56-63页
     ·围岩介质基本假定及接触界面性态第56-59页
     ·管棚作用荷载的确定第59-63页
   ·管棚的弹性地基梁分析模型第63-70页
     ·模型的建立第63-64页
     ·Pasternak 弹性地基梁的控制微分方程第64-66页
     ·控制微分方程的求解第66-67页
     ·管棚的挠度方程第67-70页
     ·地基反力及管棚转角、弯矩、剪力、纵向应变的计算第70页
   ·工程实例分析第70-76页
     ·类型A 情况第71-73页
     ·类型B 情况第73-75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管棚与隧道开挖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第77-110页
   ·FLAC~(3D)的基本原理第77-82页
     ·显式拉格朗日算法第77-78页
     ·混合离散方法第78-80页
     ·本构方程第80-81页
     ·时域内有限差分的应用第81页
     ·虚功原理第81-82页
   ·管棚及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第82-87页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82-83页
     ·材料参数的选取第83-84页
     ·初始地应力的模拟第84-85页
     ·管棚的模拟第85页
     ·隧道开挖与支护模拟第85-87页
   ·数值模拟结果第87-108页
     ·设置管棚情况第87-102页
     ·不设管棚情况第102-106页
     ·两种计算结果的比较第106-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五章 管棚的设计与施工探讨第110-124页
   ·管棚超前支护的设计第110-117页
     ·管棚的作用第110页
     ·各类管棚的适用条件第110-111页
     ·管棚的构造第111-112页
     ·管棚的布置第112-113页
     ·管棚的基本参数第113-117页
   ·管棚施工技术第117-122页
     ·施工方法概述第117-119页
     ·施工方法的选择第119-120页
     ·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第120-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结论与展望第124-127页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24-125页
 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33页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茶菌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变化规律的研究
下一篇:用于高压燃气/高压纯空气的热管换热器方案研究